李清照 等
漁家傲·記夢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選自《詞三百》)
宿云門寺閣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畫壁馀鴻雁,紗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云游。
(選自《全唐詩》))
詩詞包
此詞大意是:曉霧茫茫,波濤洶涌水接天。風浪里,看千帆競舞,天河欲翻轉(zhuǎn)。恍若夢魂到帝宮,聞天帝殷勤問我,何處是歸所。我道人生漫漫,又是垂暮之年,雖抱一身才學,卻恨命運多劫。只想展我凌云之志,化作鯤鵬沖九天。勸風休住,吹我輕舟,歸去仙山。據(jù)《金石錄后序》記載她曾“顧舟入?!?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云濤、曉霧、星河、千帆,皆可看成這一段真實生活的反映。此詞,以夢境的形式和浪漫主義的手法,抒寫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表達內(nèi)心的苦悶與彷徨。開篇兩句繪景,描繪黎明時曉霧彌漫,云濤翻滾,銀河橫斜,群星璀璨的景象?!敖印薄斑B”二字,描繪了海天相連,渾沌無涯的境界?!稗D(zhuǎn)”“舞”二字,道出了詞人在風浪中顛簸的奇特感受。船搖帆舞,星河欲轉(zhuǎn),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實結(jié)合,具有瑰奇雄偉的氣勢。接著敘述詞人飄飄欲仙,恍惚來到凌霄殿之上,聽見天帝殷勤地問她要到哪里去。“夢魂”二字,既點題,又承啟下文。詞人經(jīng)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到態(tài)度溫和、關(guān)心民生的天帝。下片兩句緊承上文,化用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和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意,回答天帝的問話,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jīng)歷。謾,徒、空之意,流露出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詞人現(xiàn)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寄情于“夢”,才能盡情地抒發(fā)胸中的憤懣。席勒認為創(chuàng)作是“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一“嗟”一“謾”,是作者心境苦悶的深刻反映。理想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的矛盾如何解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弊詈笕浠孟肽芟翊簌i一樣乘風高飛遠舉,奔向那縹緲的神山,追尋理想?!芭钪邸?像蓬草飛旋一樣輕快的小舟。“三山”,指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于無人能到。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于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前后呼應,結(jié)構(gòu)縝密。此詞,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吸取《離騷》“上下求索”和李白“夢游天姥”的精神,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別具一格,境界壯闊,展現(xiàn)出一個奇幻瑰麗的神話世界,抒發(fā)了作者追求理想的豪邁之情,前人稱贊“有丈夫氣”,“乃閨閣中蘇、辛”,此言確當。
孫逖(696—761年),唐代文學家,工詩善文,顏真卿推許為“人文之宗師,國風之哲匠”。孫逖早年游宦鐘靈毓美的山陰,創(chuàng)作了一批頗具影響的山水詩歌,代表作品有《宿云門寺閣》首聯(lián)描繪出云門寺的一幅遠景圖?!跋汩w”,借指云門寺,“東山下”,道出所在位置。這里高士名僧棲居,聲名遠播,乃越中勝景,游人如織,香火綿延不絕?!盁熁ā?指繁花盛開之境。“象外”,是人間萬象之外。 “幽”,人跡罕至之處,總括前面的敘述,表明此寺乃佛門清凈之地,超塵脫俗。頷聯(lián)運用想象,放筆天地,宏觀勾勒出憑窗遠眺的景象。夜里閣上懸燈相照,只覺千山萬嶺都躲進了夜幕中。山風吹卷帳幔,那山間涼氣透進閣樓真叫人疑惑五湖已到了秋天。詩人雖處夜幕之下的一方寺閣,但胸懷不為環(huán)境所限,而是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以心靈鳥瞰宇宙,故而懸一燈則燭照千山夜色,卷一幔則盡覽五湖秋景,世間萬象無所遁隱,千山萬水納于胸中。頸聯(lián)承上而來,目光由室外轉(zhuǎn)向室內(nèi)。因年深日久,壁畫的大部分已經(jīng)剝落,只見到尚剩下的幾只大雁;群星閃爍,斗星和牛星像是鑲嵌在窗戶上,它們離室內(nèi)是那樣的近。畫壁黯淡,足見寺的古老,與詩人睡意昏昏的狀態(tài)相近;群星在窗外閃爍,像是引誘詩人進入夢鄉(xiāng)。尾聯(lián)描繪入夢后的情景。云門寺地勢高峻,仿佛上天的路就在眼前,竟朦朦朧朧地做起了駕著白云凌空遨游的夢來。詩人在夢中與白云為伴,與寺院的特定環(huán)境所引起的心理感受有關(guān)且富有深意。一則,山寺之高,常有白云繚繞,白天應有所見;再則,白云作為自由自在的象征,流露“超以象外”的念頭。此詩以浪漫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云門寺的“高”與“古”。全詩虛實結(jié)合,利用想象擴展詩境,將尋常的借宿經(jīng)歷寫得引人入勝,足見詩家手段的不同凡響。
——何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