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紅
【摘要】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中下游不及格的同學也就是“學困生”明顯偏多,兩極分化現(xiàn)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英語成績,同時也阻礙了初中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如何轉化在英語學習中的“學困生”,減少分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獲得較好的成績,是我們英語教師值得研究討論并著手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學困生兩極分化學習動機學習興趣
兩極分化現(xiàn)象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一種頑癥,它直接影響著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對于英語“學困生”的形成,不能簡單地以懶惰、愚蠢這樣的字眼來概括,而是由于教師的“教”或學生的“學”中的一些故障,使學生在某個小問題上產(chǎn)生障礙,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如果不予于重視,未能及時補漏,造成學生學習一步脫節(jié),從而步步困難,學習成績逐步下降。如此一來,教師對學生恨鐵不成鋼而產(chǎn)生成見,或聽之任之漠然待之。學生也存負疚心理對教師敬而遠之,自信力降低,并因此漸漸失去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兩極分化也由此而產(chǎn)生。
1如何轉變“學困生”,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如何轉變“學困生”,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這就需要了解問題的產(chǎn)生的根源,對癥下藥,鼓勵學生克服困難,提高學好英語的自信心,這才是轉化“學困生”,減少兩極分化的關鍵。
1.1首先要做到了解學生:是好動,還是好靜?個性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個性類型在學習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根據(jù)個性類型的不同,可把“學困生”分為內(nèi)向型學困生和外向型學困生。
1.1.1內(nèi)向型學困生,他們往往聽得懂,但不敢講,聽不懂,又不敢問,心存害羞心理,他們更愿意把說的機會讓給他人,而寧可自己聽別人說,由此而形成課堂反應不夠主動,因為不積極參加課堂活動,不夠活躍而不被老師注意,并因此而漸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1.1.2外向型學困生,比較喜歡口頭表達,愿意參與課堂活動,表現(xiàn)比較主動,也因此比較喜歡在課堂上與別的同學交流,而不一定能專注于老師的指導,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導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容易因成功而興奮,或因失敗而沮喪,因沮喪而放棄在學業(yè)上的努力,最終引起學習逐步下降。1.2學習英語是由接受到表達,由模仿到創(chuàng)造,由錯誤到正確的一個過程,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對于內(nèi)向型學困生,要做到接受不夠時不急于表達,因為這一類型的學生常因內(nèi)向害怕而不敢開口,因為害怕犯錯誤,被同學取笑而不敢開口。對于外向型學困生,要讓他們在接受充分時再嘗試表達,因為這一類型的學生如果長時間的只接受,不表達,會反過來影響接受效果。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
通過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我認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具有極其顯著的效果,學習動機所表現(xiàn)的心理成份則主要是“學習目的”和“學習興趣”兩大部分,而大部分的英語“學困生”,則是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因此,要想轉變“學困生”,就要有效的提高和加深學生對自身學習行為所要達到指定目標的認識和理解,并使其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自覺付諸行動,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持久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眾所周知,英語是我們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想變化及其心理特點,幫助學生把學習英語的個人意義與祖國的需要相結合,同時用生動具體的實例,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闡明英語在我國改革開放中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從而把國家和社會對英語的需要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進而從內(nèi)心深處就會產(chǎn)生一種勤奮進取的驅動力,隨著這種心理驅動力的不斷產(chǎn)生和凝聚,就會持久地推動學生去積極、主動和自覺地進行英語學習,從而不斷把成績提高。
在學習動機中,最為活躍和最為現(xiàn)實的心理成份就是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漲,學習的效果也就越顯著。因為英語“學困生”的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這些學生對學習英語不再感興趣,要想轉化這些學生,就要消除他們的厭學心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誘發(fā)學習英語的動力。
2.1.1加強學習反饋,及時了解并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習的反饋信息是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反應,它不僅為學習效果起檢驗、核對作用,而且對學習的動機起強化作用。教師要通過提問、作業(yè)、與學生交談等多種方式,充分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特別是對于外向型學困生,因為他們具有較強的“不穩(wěn)固性”和“可變性”,教師可多采用提問的方法,使他們集中注意力,也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以便成為學習的新動力。
2.1.2采取鼓勵為主,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對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每點成績,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尤其是內(nèi)向型的學困生,在出現(xiàn)錯誤和問題時,千萬不能采取諷刺挖苦的辦法,不僅如此,教師還應主動接觸他們,為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感到老師并沒有歧視他們。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會提高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這也是轉化的關鍵。教師對他們的教育要“細雨潤心田”,不僅要承認“學困生”有“差距”,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差距”,進而想方設法幫助他們縮小“差距”,達到轉化之目的。
2.1.3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進行直觀教學。常言道:見景思物,觸景生情。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緊扣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語言情景,并將教學活動置于其中去進行,就不但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而且還能極大地增強英語聽、說、讀、寫的操練真實感,吸引學生的參與,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枯燥無味”的忙于障礙,其學習興趣也就極為容易地受到激發(fā)。
2.2初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嚴重,究其原因,在于學習主觀能動性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以往教師滿堂灌,讓學生被動學習變?yōu)榉e極主動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yōu)闀W,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總是沒事干,他們的參與往往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多嘗試“低、少、多、快”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提供了具體保證。
“低”即“低起點”。摸清學生相關準備知識、基礎、能力和心理準備的實際,把起點放在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上,使新舊知識產(chǎn)生聯(lián)結,形成網(wǎng)絡。
“小”即“小步子”。根據(jù)學生實際,確定能達到的實際進度。教學的步子要小,把教學內(nèi)容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分解成合理的層次,然后分層漸進,把產(chǎn)生挫折事件的頻率減至最低程度,使學生層層有進展,處處有成功,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感到自己有能力進行學習,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動機。
“多”即“多活動”。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注意力時間短、記憶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點,改變教師大段講解的傾向,使師生活動交替進行。這樣不僅調(diào)節(jié)了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大量參與教學活動,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多了,能力的發(fā)展也通過逐步積累而得以實現(xiàn)。
“快”即“快反饋”。在每一層次的教學過程中,既有教師的“講”也有學生的“練”,還有教師的“查”。這種快速的反饋,既可以把學生獲得的進步形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鼓勵,樂于接受下一個任務,又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矯正。
2.3指導正確的學習方法。產(chǎn)生兩極分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得法者,成績不斷進步,積極性更高,求知欲更強。而學習不得法者,雖然花的時間和精力不比別人少,但成績就是不理想,并逐漸產(chǎn)生厭學情緒,失去進取的信心??梢?成功的學習依賴于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如何指導學生的學法,從而達到減少兩極分化,提高教學效率。
2.3.1課前學習方法指導。要求學生根據(jù)預習要求,借助于生詞表、工具書,進行預習尋找疑問。新課內(nèi)容經(jīng)過預習,不僅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問題所在,在聽課中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比較容易進入教師設計的角色,聽懂同學對話和表演,這有利于提高課堂聽課。
2.3.2課堂學習方法指導。課堂上要求學生最大限度調(diào)動一切感官,力爭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2.3.3課后學習方法指導。因為僅靠課堂45分鐘學英語是不夠的,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課外學習。要求學生及時復習,鼓勵他們多記、多用、多做。多記就是幫助學生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把學過的單詞、詞組和句型反復記憶。多用就是要學生學了什么用什么,凡是能用英語說出來的事,盡量用英語說,學以致用。多做就是多做預習和復習,多做一些同步訓練題,讓所學的知識及時得到消化、鞏固和提高。
“學困生”最反感的就是教師只重視成績好的學生,自己舉手回答問題也被老師忽視,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為了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顯示教師對待學生公平性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采用了抽卡片點名提問的辦法。將班里每一位同學的名字寫在卡片上,提問時,從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張,抽到誰的名字則由誰來回答問題。這樣使全班學生時刻處于準備回答問題的狀態(tài),“學困生”思想也集中不開小差了,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的精神,使“學困生”消除“老師提問我是整我”的不良意識,去掉逆反心理,學習由被動變主動。
對于轉化“學困生”,減少兩極分化,是一個長期、細致的過程,教師不僅僅要付出“耐心”,還需要付大量的“愛心”,不但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更新教學方法,還要加強重視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與研究,我們雖不能完全避免“學困生”,但我們可以減少“學困生”的數(shù)量,給他們多一點關愛,讓他們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使他們始終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學習態(tài)度,在原有的基礎上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以達到減少兩極分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21世紀中學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實驗設計與探討從書.內(nèi)蒙古少年兒
童出版社,1999
2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胡洞春.英語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