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
引言
魯迅的翻譯是我國翻譯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其中涉及翻譯理論中的很多方面,但常有不少人因為魯迅所提出的“寧信而不順”的口號而對其加以質(zhì)疑和詬病,但是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為了達到特定的翻譯耳的,譯者可以采取任何翻譯策略。因此本文將從“目的論”出發(fā),對魯迅的翻譯策略進行解析,以便人們能正確認識魯迅的翻譯。
一、目的論的基本思想
“目的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翻譯理論家漢斯·維米爾創(chuàng)立,后來由克里斯蒂安·諾德繼續(xù)發(fā)揚,屬于功能主義學派?!斑@個理論的中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行動者參照實際環(huán)境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以求達到預期目標;既然翻譯也是一種行動,所以譯者也會在翻譯目的的指引下,盡量考慮一切可能有關(guān)的因素。從而決定最合適的行動方式?!薄澳康恼摗睆娬{(diào),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因此,譯者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譯文文本作者,而是在一定社會和歷史文化條件下,帶著特定的目的與任務(wù)走進原作的譯者。而原文目的與譯文目的不一定會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目的論首要關(guān)注的是譯作的目的,這個目的決定了譯者需要采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才能產(chǎn)生功能上可滿足需要的結(jié)果”。這樣一來,譯者所追求的就不是與原文“等值”的譯文,而是能達到譯文與譯者目的的文本。在“目的論”目的決定策略的觀照下,只要能達到預期目的,不管是直譯也好,是意譯也罷,各種策略皆可采用。根據(jù)“目的論”,評價譯文的標準不在于譯文在多大程度上忠實于原文,而是在于譯文完成預期目的的適宜性,即譯文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同時“目的論”也將讀者對象納入考慮范圍,認為譯者在完成其翻譯目的時,必定有其意向讀者,因此翻譯策略的制定也應(yīng)考慮到意向讀者?!澳康恼摗钡某霈F(xiàn)為我們解讀一些譯者的翻譯觀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二、魯迅的翻譯目的與意向讀者
1、魯迅的翻譯目的
魯迅在翻譯方面,“基本觀念是既定的,那就是以思想啟蒙和政治救亡為目的的功利翻譯觀”。簡而言之,即是想通過思想啟蒙來改造社會、救亡圖存。而要想進行思想啟蒙,文藝是較為有效的辦法。關(guān)于這一點,魯迅自己也說過,“我們在日本留學時,有一種茫漠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zhuǎn)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為這意見,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紹外國新文學這一件事?!睘榱诉_到這一目的,魯迅總是翻譯一些弱小國家或被壓迫民族的作品,意欲“傳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聲和激發(fā)國人對于強權(quán)者的憎惡和憤怒……”。除此之外,魯迅還站在改造中國語言的高度,想通過翻譯來改造漢語。他一直認為漢語不夠嚴謹,需要借鑒外語來豐富我國語言,所以魯迅的譯本,“不但在輸入新的譯本,也在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中國的文或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訣,是在避去熟字,刪掉虛字,講話的時候,也時時要詞不達意,這就是話不夠用……要醫(yī)這病,我以為只好陸續(xù)吃一點苦,裝進異樣的句法進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后來便可以據(jù)為己有”。“翻譯。的確可以幫助我們造出許多新的字眼,新的句法,豐富的詞匯和細膩的、精密的、正確的表現(xiàn)?!?/p>
2、魯迅的意向讀者
魯迅提倡對讀者進行分類。根據(jù)不同的讀者采取不同的對策,同時他也認為在開始翻譯時,就應(yīng)確定自己的意向讀者。他明確宣稱,“我們的譯書……首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的分起來: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其中的丙,則在‘讀者的范圍之外,啟發(fā)他們是圖畫、演講、戲劇、電影的任務(wù),在這里可以不論。但就是甲乙兩種,也不能用同樣的書籍,應(yīng)該各有供給閱讀的相當?shù)臅?。供給乙的,還不能用翻譯,至少是改作,最好還是創(chuàng)作,而這創(chuàng)作又必須并不只在配合讀者胃口,討好了,讀得多就夠?!笨梢?,籠統(tǒng)地說,魯迅的意向讀者是甲乙兩類讀者,而就嚴格意義的翻譯而言(即非創(chuàng)作的翻譯),他的意向讀者更多的是甲類讀者。
三、“日的論”觀照下魯迅的翻譯策略
1、翻譯選材
魯迅的翻譯策略之一即體現(xiàn)為其對翻譯材料的選擇。為了達到啟發(fā)民智、改造社會的目的,魯迅的選材以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為基本原則,因此他的選材“沒有擺脫‘小說界革命、‘政治小說、‘科學小說的范疇,與當時救亡圖存的政治傾向相契合”。最初,魯迅選譯了一些科幻小說,因為當時尤其是“科學小說,乃如麟角。知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茍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梢?,魯迅想通過科學小說擴大國民的眼界,陶冶國民精神;后來,他翻譯了不少童話,因為童話可以反映真善美,使人們心中充滿美好的希望;但隨著國內(nèi)形勢的發(fā)展,他深感國民的斗志薄弱,革命意識亟待喚醒,遂一反“歐洲文學中心論”的觀念,側(cè)重譯介俄國、波蘭、北歐及東歐諸國的作品,“從異邦的被損害民族中尋求叫喊和反抗的雄聲,意在激發(fā)國人的斗志,以改變舊中國遭受異族奴役和列強欺侮的悲慘狀況”??偟恼f來,在選材方面,魯迅完全基于其“啟蒙思想、政治救亡”的目的,置個人的喜好于不顧。有人這樣概括:“魯迅弄翻譯,跟一般譯家很不同。他認為中國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文化,他就從外國搬運什么樣的文化。他本人適宜搬運什么,勝任搬運什么,喜歡搬運什么,只好置之度外了。”
2、翻譯方法
魯迅初期受晚清意譯風尚的影響,也采取了意譯的翻譯方法,但在后期他的翻譯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魯迅后期認為:“如果還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時何地,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就是所謂洋氣。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別起來,它算不得翻譯?!睘榱吮4嫜髿?,傳播異域的思想,同時也為了改革中國語言,給漢語輸入新的表達法,魯迅后來一直力主直譯,并為此前未取直譯法而后悔。1925年,在《出了象牙塔》的“后記”中他又強調(diào):“文句仍然是直譯,和我歷來所取的方法一樣:也竭力想保存原書的口吻,大抵連語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顛倒?!闭埧聪吕?/p>
Seeing the police laying hands upon her, the unfortu-nate woman struggled with them. But when she was securely seized she manifested the deepest grief. While two poli-cemen were pushing her along, each holding one of her arms, she shouted, "I have done no harm, I assure you! It is the gentleman who interfered with me. I am not guilty;
I im-plore you to leave me alone! I have done no harm, really, really!"
彼不幸之女子,見巡查之捕己也,乃離抗之,然終被捕。爾時渠乃婉轉(zhuǎn)悲鳴,巡查各執(zhí)其雙手,曳令行。女子呼曰:“余未為害,余可保必無,彼紳士實先擊余者,余實無罪,乞就此釋余,余害未為一害也,實如是,實如是?!?/p>
這段話的翻譯完全體現(xiàn)了魯迅直譯的手法,句式基本未作調(diào)整,只有些許的微調(diào),內(nèi)容上也沒有刪減,完全是逐字逐句的直譯。
正因為他有時對原句語序也不作調(diào)整,所以他的一些譯文晦澀難懂,關(guān)于這一點,他自己也有清醒的意識,但他同時也明確闡明了自己的目的。“固有的白話文不夠用,便只得采些外國的句法。比較的難懂,不像茶淘飯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是真的,但補這缺點的是精密”?!暗@情形也當然不是永遠的,其中的一部分,將從‘不順而成為‘順,有一部分,則因為到底‘不順而被淘汰,被踢開。這最要緊的是我們自己的批判?!彼詮摹耙嬷?、移情”與改造漢語的角度來講,這一方法是恰當?shù)?。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和反思,勇于面對和承認本國文化的不足,極力想通過翻譯來輸入新鮮的血液,推動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出于這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又何嘗不應(yīng)肯定呢?
而且,魯迅的意向讀者的主體應(yīng)是前面提到的甲類讀者,可以稱為是精英讀者,“這些人由于不需要進行文字上的啟蒙,故而可以跳過文字通俗與否這種淺層次的問題,而直接吸收西文原著的精密的表達法和先進的思想?!彼裕瑥摹澳康臎Q定策略”的“目的論”來看,魯迅的直譯主張無可厚非。
四、結(jié)語
“目的論”中“目的決定策略”的理論為我們解讀魯迅的翻譯策略提供了途徑,為了達到“啟蒙思想”與改造漢語的目的;魯迅的翻譯策略可謂恰當。不僅如此,魯迅的翻譯策略還移情又益智,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法。我們應(yīng)當辯證地認識魯迅的翻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