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遠
摘 要: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傳統(tǒng)教學中不適應時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從而使學生建構自身知識體系,這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本文解釋了課堂中信息技術資源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涵義并舉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現代信息技術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內涵
在教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由平面化到立體化的一次大飛躍。它借助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把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或教師的講授轉變成直觀形象的材料,內容生動,聲情并茂,使語文課在一種輕松的、活躍的、充滿激情的氣氛中進行[1]。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整合的問題,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越來越被重視。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傳統(tǒng)教學中不適應時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從而使學生建構自身知識體系,這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筆者認為,課堂中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指在現代先進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把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形式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成為語文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學生運用和處理信息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有效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二、整合案例分析——以蘇版教材為例
以詩歌教學為例,由于詩人所生活的年代與學生不同,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對詩中很多字、詞的含義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詩歌閱讀教學中,不僅基礎知識難以傳授,閱讀能力難以培養(yǎng),體會詩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是一個教學難點。運用現代多媒體課件能夠改變這一狀況。例如,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時,由于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通過教學,要使得學生能更深入領會詩人徐志摩對往日康橋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借助現代多媒體課件,把詩中文字(詩人介紹、作品背景、詩的內容、疑問解答等)、聲音(配樂、朗誦)、圖畫(與詩的內容相關)等融合于一體,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中詞義,通過聲情并茂的情境幫助學生體會詩中意境。為達到這種教學效果,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程序:
1.以小提琴歡樂的曲子導入,奠定鑒賞基調
先播放樂曲《清晨》作背景音樂,導入新課,創(chuàng)造一種恬靜、優(yōu)雅、美好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溫馨、優(yōu)美、和諧,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接著播放小提琴演奏歡樂的曲子,師生共同配樂朗誦,再現語言文字的本色,使學生受到感染,學生仿佛進入一種夢幻般的意境,產生豐富的想象,領悟到整首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采用課件給學生展示古代詩詞中一些描寫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學生學習興趣之濃,情緒之高是教學之前所不能預料的,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
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先借用課件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給學生展示關于徐志摩的簡要情況。接著展示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這樣很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其思維。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體味和感受詩中的意象美。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課件展示:
詩人對母校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對昔日美好往事的回憶。
結合圖片畫面,讓學生思考:如何體會詩歌中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色彩明麗,立體、動態(tài),富有美感。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金柳的艷影在波光里蕩漾,青青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榆陰下一潭清泉宛如彩虹,撐船漫溯在星夜里放歌,一個個意境開闊、優(yōu)美、鮮明,畫面一幅接著一幅,富有流動的美感。
最后,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背誦。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將學生帶入了無比美好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在美的享受中,讀通了課文,讀懂了課文,讀透了課文,其教學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李克東編.《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2年9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