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興 申海良
摘要創(chuàng)制一套合理的歸責與免責原則對于實現(xiàn)法律的公正、維護社會的公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并非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來進行,有時非國家機關的公民個人也可以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關鍵詞法律責任 歸責 免責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107-01
法律責任是社會責任的一種,它和其它社會責任,如政治責任、道義責任等有密切聯(lián)系。但是法律責任與其它社會責任有原則性的區(qū)別。法律責任是法律規(guī)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又稱否定式法律后果。由于在立法實踐中,法律條文一般不明確表述合法的后果,而否定式的法律后果實際上是規(guī)定人們違反法律所應承擔法律責任的后果,因而在立法上必須予以明文規(guī)定。因此,法律責任的歸結與法律責任的免除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顯得尤為重要。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
在法學界,法律責任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到目前為止法學界關于法律責任已經(jīng)有了許多種解釋,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1.義務說。把法律責任理解為一種“義務”。2.懲罰說。把法律責任定義為“處罰”、“懲罰”、“制裁”。3.后果說。把法律責任定義為某種不利后果。4.責任能力說及法律地位說。把法律責任說成是一種主觀責任。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按照以下方式來定義法律責任可能是適宜的,即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chǎn)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后果。
二、法律責任的歸結
(一)法律責任歸結的含義
法律責任的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在此要強調,歸責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不能隨心所欲,主觀任性。
(二)歸責主體
歸責主體是指當違法行為發(fā)生后歸結和認定其法律責任的機關或組織。在我國通說認為認定法律責任并把它歸結于責任人的只能是具有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而且歸結的過程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法律程序。
第二種觀點認為,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并非只能由國家專門機關來進行,有時非國家機關的公民個人也可以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①如依照我國有關選舉法的規(guī)定,選民有權罷免自己選出的代表,罷免權的行使無須經(jīng)任何國家機關批準。所以,作為選民的公民個人也是有權追究法律責任的主體。
上述兩種觀點中,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比較合理一些,因為允許國家特定機關外的個人在特殊的情況下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不但沒有違背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而且可以對一些違法行為起到監(jiān)督作用,從而使法律責任認定的功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三)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均存在內容上的差別。我國在總結我國法制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批判的借鑒和繼承了西方國家的歸責原則,提出了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歸責原則。當前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1.責任法定原則。其主要含義表現(xiàn)為違法行為發(fā)生后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guī)定追究違法者的責任,反對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追溯既往。
2.因果聯(lián)系原則。此原則的含義為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3.責任相稱原則。其主要含義為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損害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此原則的含義主要表現(xiàn)為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除了上述原則外,歸責原則還有公正、平等原則,重在教育原則,等等。
三、法律責任的免除
(一)法律責任免除的含義
法律責任的免除,即通常所說的免責。“免責”同“無責任”或“不負責任”在內涵上是不同的。免責以法律責任的存在為前提?!盁o責任”或“不負責任”則是指雖然行為人事實上或形式上違反了法律,但因其不具備法律上應負責任的條件,故沒有,即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兩種情況時常被混淆。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許多論著和有些法規(guī)把未達到法定責任年齡、精神失常、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不負法律責任的條件當做免除法律責任的條件。
(二)免責原則
探討免責原則對依法治國意義重大。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中通常規(guī)定有一些免責條款,并形成一些免責原則。這并非基于特權或等級制度而產(chǎn)生,而是為了更真實全面的保護當事人的法律權利。
所謂免責條件是指對于行為人免除法律責任的條件。
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和法律實踐中,免責的條件和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其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1.時效免責。2.不訴免責。3.自首、立功免責。4.有效補救免責。5.協(xié)議免責或意定免責。6.自助免責。7.人道主義免責。
而筆者認為,對于不同性質的免責條件應當做進一步的分類,從而可以對免責條件進行更加準確的定位,使其能夠更好的指導司法實踐。
按照免責的方式來劃分,免責的條件可以分為兩大類:強制性免責和非強制性免責。強制性免責是指法律責任的免除具有強制性質,不依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包括:1.時效免責。即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fā)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擔法律責任。2.自首、立功免責。即對于違法之后有立功或者自首表現(xiàn)的人,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責任。3.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
非強制性免責,是指法律責任的免除在特定情況下可由當事人自主決定或者酌定免除。包括:1.不訴免責。即所謂“告訴才處理”、“不告不理”。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的民事違法行為都是受害當事人或有關人告訴才處理。2.有效補救免責。有效補救,即責任人或者其他人在國家機關追究責任之前,對于行為引起的損害采取有效補救措施,受害人愿意放棄追究責任的可以免責。3.協(xié)議免責或意定免責。即基于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協(xié)商同意可以免責。4.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全部責任或部分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于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趙震江,付子堂.現(xiàn)代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