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峰 鄭曉坤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代表著民族豐富內涵的大學精神受到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集散地和國家精英人才的培育場,現(xiàn)代大學必須要肩負起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任,因此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大學德育教育中重建大學精神,為推動大學發(fā)展和變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是人類由蠻荒步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自其產(chǎn)生起就肩負著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任,作為大學靈魂的大學精神經(jīng)歷了歷史的沉淀和大學人的薪火相傳,富含民族精神的主旨和要義,大學精神在本質上與民族精神是相一致的。
1.民族精神與大學精神的內在統(tǒng)一性
1.1民族精神貫穿于大學精神的形成過程之中
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而是歷代大學人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信念的價值體現(xiàn),是與大學特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多種因素撞擊而成的,是一所大學歷史傳統(tǒng)、文化品位、發(fā)展特色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融合了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是激勵大學人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源泉和直接動力。
民族精神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始終貫穿于大學精神的形成過程之中。大學精神是伴隨大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積淀和形成的。中世界大學精神就依稀透著民族精神的身影,巴黎大學一開始以世界主義精神面向世界,但是更重要的是它還以“傳播法蘭西精神最活躍的發(fā)源地”而著稱;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大學誕生于19世紀初的德國柏林大學,它創(chuàng)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旨在喚醒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意識,進而拯救了整個德意志民族;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高等教育也迎來了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大學開始承擔了更多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職能,大學精神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特征和時代主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學更加注重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但是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名牌大學更加注重強調大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大學精神的弘揚,強調大學振興民族的使命,強調大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民族精神始終是大學精神之宗。因此大學人愈是繼承大學精神,愈是接受大學教育,愈是能夠深刻地體驗到民族精神的可貴與偉大,樹立極大的民族認同感,形成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榮譽感,更加盡力地繼承和發(fā)展具有民族精神內核的大學精神,弘揚和培育具有民族精神感召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1.2民族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價值提煉與意識升華
大學精神是一個大學從創(chuàng)立到發(fā)展到輝煌的整個成長歷程的精神見證,是這一歷史過程的積累和升華,它反映一所大學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等,是大學人共同認知的價值觀念和群體意識,是大學教育實踐中積累的最富有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大學精神的價值觀念和群體意識來源于實踐中的大學,來源于發(fā)展中的民族,來源于指導大學前進的民族精神。
1.2.1大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感應器。正確地認知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和民族國家的使命,成為大學精神的重要職能之一。北京大學的大學精神就深刻地體現(xiàn)了辛亥革命時期民族精神的重大轉變——民主與科學,敏感而科學地感應到了民族精神強烈的時代節(jié)奏感。
1.2.2大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轉換器。大學精神天然具有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轉換成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原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在就職演說中就提出“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結晶,也是民族團結圖存的基礎,決心把中大辦成一所兼容并蓄的大學,就像十九世紀初的柏林大學一樣,肩負起建立民族文化的責任。
1.2.3大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調節(jié)器。民族精神固然是一個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提煉,但是極端的民族精神依然存在,如何更好地代表和領會民族精神,就要發(fā)揮好大學精神的調節(jié)作用。如,在中國特殊的抗戰(zhàn)時期存在一種特殊的大學形式——教會大學,它就很好地調節(jié)了民族精神,為抗戰(zhàn)時期我們國家能夠獲得更多的國際援助和世界支持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民族精神是大學精神之魂
2.1民族精神是大學精神的“絕對價值”
民族精神是大學精神的“絕對價值”,指的是,大學精神的內在邏輯依據(jù)就是民族精神,無論何種國家、何種地區(qū)、何種類型的大學,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都是大學發(fā)展和變革的依據(jù),是大學精神形成和創(chuàng)新的精髓和核心。大學教育作為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自然承擔著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首先,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大學精神就是要培養(yǎng)民族成員的獨立自強和奮斗不息的性格,要求民族成員為了民族國家的強盛而努力奮斗,要想民族成員樹立濃厚的民族認同感和對本民族的熱愛和自信,就要使其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將民族精神作為理解和實踐大學精神的思想內核和行動指南;其次,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大學創(chuàng)立于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qū),擁有著不同的歷史和發(fā)展歷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宗”指的就是民族精神,不論大學精神倡導世界主義精神、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實用主義,還是民主與科學等等,大學的傳統(tǒng)和使命都回歸到民族發(fā)展與振興上,使民族精神成為大學精神提煉和大學教育發(fā)展的最初和最終趨向。
2.2民族精神是大學精神的本土情懷
大學的發(fā)展總是要植根于民族這片肥沃的土壤,在民族國家中,大學才能夠擁有自己準確的定位,汲取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料,培養(yǎng)具有民族情感和民族責任感的民族成員,實踐大學的三大重要職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精神本源起就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而民族精神就是大學精神的本土情懷。
現(xiàn)代大學需要國際視野,但同樣也需要本土情懷,這種民族精神的本土情懷之于大學整體如此,作為個體的學者也不例外。從大學整體的角度看待,本土情懷就是要大學立足于本民族的發(fā)展需要,充分完全地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在國際間交流合作的基礎上,各民族的大學積極探尋本民族特色的教育,像法國大學擁有著濃烈的法蘭西精神,美國大學就倡導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而中國大學在借鑒西方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還是在強化孔子的“有教無類”等傳統(tǒng)教育思想,所以民族精神在整體上是一所大學發(fā)展變革和大學精神形成的根本思想依據(jù)。
3.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大學精神重拾民族精神的要旨
3.1全球化對于大學精神培育和民族教育提出了新挑戰(zhàn)
3.1.1全球化所帶來的首先是大學生“市場”意識的過度增長,使大學精神趨于功利化。全球化使部分大學生樹立了以“利”為目的的“市場眼光”,其眼界所及之處就是“市場至上”、“市場萬能”為核心的所謂的“市場秩序的普遍真理”。他們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將能夠出國深造、擠進外資企業(yè)、邁入跨國公司當成自己的至高追求。而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愛國情懷、大學使命的意識被忽視、弱化,遺忘了甚至是有意回避著大學人共同認知的大學精神和大學追求。
3.1.2民族國家主權意識的削弱,使大學精神陷入盲目化。全球化使單個主權國家力量的有限性凸顯,如在治理全球環(huán)境問題、控制區(qū)域經(jīng)濟危機、打擊恐怖主義、預防世界性疫情等方面都遠遠超出了一個國家的能力范圍,全球化使民族國家在應對各方面的問題中所起的作用變得微乎其微、直到終結的觀念開始悄無聲息地滲入部分高校學生的思想領域,“今天的全球體系已不能只在國家層次上加以描述或分析了,因為國家和它們對主權的要求正從根本上被重塑?!?/p>
3.1.3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使大學精神喪失本色性。在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其他國家的文化開始滲入到大學校園,大學生得天獨厚地享受了不同文化的“盛宴”,但有個別學生過度推崇他國文化價值觀念,對西方文化奉若神明,趨之若鶩,忽略甚至貶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如果大學精神建立在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否認的基礎上,大學就喪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和理解,國家就失去了維系社會成員共同情感的基礎,社會成員就失去了對國家的身份歸屬,忽視甚至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意味著大學精神的自我毀滅。
3.2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審視民族精神與大學精神的關系
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促使教育學家或者學者都開始重新審視大學精神與民族精神,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民族精神和大學精神的相互關系也呈現(xiàn)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3.2.1內容上,民族精神與大學精神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同步性。全球化進程在日益加快,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都在趨于一體化,高等教育也在走國際化道路,各大學之間開始注重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等等,這種國際間、洲際間、校際間的合作帶來了民族國家壁壘的消除,大學的科研已經(jīng)不再是只為了一個民族的科技事業(yè),而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發(fā)展和進步在開展,這就要求大學精神具有開放性,一流的大學必定要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而民族精神更多的還是在強調民族利益和民族權利,面對日益開放的大學精神,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在大學校園中出現(xiàn)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鼓動青年學生,刻意排斥外來文化,制造民族隔閡,引發(fā)民族沖突,嚴重阻礙了民族精神的發(fā)展與進步,致使民族精神的固步與大學精神的開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出現(xiàn)了發(fā)展的不同步性。
3.2.2形式上,民族精神適應大學精神的國際化重新進行詮釋。大學國際化趨勢帶來大學精神的獨立性和開放性,要求民族精神必須要與這一趨勢相適應。舊有的民族精神表達方式是建立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之上,要是想讓民族的走向世界,必然要用世界的形式來詮釋民族精神,這樣更加易于接受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涵是可貴的,但是走向世界的同時應該注意表達方式,完全的傳統(tǒng)可能很難讓世界理解和接受,民族精神應該保有精神內核,換上“國際化”外衣,采用國際上普遍適用的表達方式,重新詮釋民族精神,真正地做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用更加靈活和多樣的形式將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與引領時代的大學精神融合在一起,以求更好地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能夠為世界所接受和宣揚。
3.3面對全球化大學精神應回歸民族精神本源
全球化給大學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推進了大學教育的發(fā)展,在全球化進程中民族精神被部分的弱化,但這種民族精神的弱化和模糊只能是暫時的,大學教育要尋求長久、本質的發(fā)展還是要依靠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精神,因此我們強調,面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大學精神必須要返璞歸真,回歸到民族精神的本源,具體應該做到:
3.3.1在大學思想教育中要明辨虛假普世話語,摒棄中心意識。西方強勢國家推行的普世主義價值體系是對我國民族精神培育的重大威脅。在我國大學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就要使大學生明辨全球化及伴隨全球化而產(chǎn)生的所謂的“普世”話語,實際上,它往往以全人類的福祉為借口,把其價值觀念描述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救世真理,試圖建立其價值理念為核心的“中心意識”,我們要讓大學生免受其冠冕堂皇的口號的影響,明察其背后的野心,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3.3.2在大學校園生活中要倡導超越民族主義,弘揚理性愛國。我們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看待民族主義,要幫助大學生透徹理解民族主義的利與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民族主義所顯示出來的悖論和缺陷。民族主義在我國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在各種場合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我們有必要借助民族精神教育超越民族主義影響,通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3.3.3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弘揚民族文化,借鑒各國經(jīng)驗,構建多層次、多內涵的、開放的現(xiàn)代大學精神。推進全球化的進程,使得大學校園成為一個多種文化并存與激蕩的集散地,多種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帶來的是人們價值觀念的困惑與抉擇,我們倡導大學精神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國際化固然重要,但是民族性才是本色,因此,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建構就是在弘揚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建立國際化與本土化相互融合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適時地回歸民族精神不僅僅是一代大學人的受益,當其形成富含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的現(xiàn)代大學精神時,還是一個恩澤千秋的功業(yè)。
參考文獻:
[1]左惟,袁久紅,劉慶楚編.大學之道——東南大學的一個世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英]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及其批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3]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沈偉峰,鄭曉坤.論現(xiàn)代大學弘揚民族精神之道[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4).
沈偉峰:男,江蘇武進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鄭曉坤: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