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敏
摘要:如何促進和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和諧課堂氛圍,有效誘發(fā)學生“興趣”和“收獲”;引導學生學會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有效養(yǎng)成歸納整理的習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等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化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和諧課堂氛圍,有效誘發(fā)學生“興趣”和“收獲”
1.1營造和諧環(huán)境。讓學生喜歡你上的課
在一節(jié)課中,有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在這個交流環(huán)境中,若要使學生有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以微笑、點頭、欣賞的目光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不忽視、不嘲笑,并給予熱情指點,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以教師的一片深情化為更多的理解去贏得學生的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誘發(fā),以趣誘情,使每一個知識點都成為學生急于捕捉的獵物。課堂上教師扣人心弦的開場白、精彩的結尾、幽默的故事、現(xiàn)象明顯的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的方法都能使學生情緒處于興奮狀態(tài)。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興趣的持續(xù)保持,使自己的課達到“課伊始,趣已生,課已盡,趣猶在”的境地。這樣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會隨之不斷升高,學生會不自覺地愛你的課,期盼著下一課的到來,日積月累,學生會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喜歡你上的課。例如:開學第一堂課,我們一般都不急于上新課,而是先做幾個“魔術實驗”,如“清水變牛奶”、“燒不壞的手帕”、“白紙顯字”等等。通過感知這些神奇的變化,達到引發(fā)、調動、培養(yǎng)、激發(fā)學習興趣的目的,興趣一旦形成,將會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動力。
1.2凸顯學生發(fā)展,讓學生學有收獲和回報
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認識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學生的這個認識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必然要講求收獲和回報。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懂的少到懂的多,從不喜歡到喜歡化學課程,這都表示學業(yè)上有收獲,有進步。課堂上教師以滿腔的熱情關愛每個學生。對“走神”的學生多提問;對“粗心”的學生讓他多板演,對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讓他多交流,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開小灶”給予耐心的指導,對學習優(yōu)等生給予更多的機會讓他更好的表現(xiàn)和發(fā)揮。使學生意識到老師在真誠地幫助他,使他們感到不學好就辜負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從而使學生聰明的“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教學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導學生學會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有效養(yǎng)成歸納整理的習慣
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將已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部分組合成整體,形成系統(tǒng)化、概念化的知識技能結構,從而使新知識得到內化。例如初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除以碳、氫、氧、鐵等金屬和非金屬及化合物知識為主,介紹了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外,還介紹了空氣、水、煤、石油、環(huán)境保護、能源、人體健康與化學的關系等與公民素質教育有關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比較零碎,龐雜難記,在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注意歸納和總結。如在學過O2,CO2氣體之后,讓學生從O2,CO2兩種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實驗藥品、反應原理、儀器裝置、收集方法及實驗中注意事項)進行總結、歸納,然后再復習O2、CO2各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現(xiàn)象及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等。再例如:可設計一組C,H2,CO三種還原劑實驗對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币龑w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途徑。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在以下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
3.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自主參與。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景,精彩的引入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有效的辦法。一個生動的教學情景就是一支興奮劑,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興奮起來,特別是對那些學習缺乏動力的學生來說更有效,可以喚起他們潛在的學習動力。如在學習《酸堿指示劑》課一開始,我出示了一朵白色的紙花,打濕后,放進一個“空瓶子”里面。我讓同學們緊緊地盯著這朵白花,觀察會有什么奇跡出現(xiàn)。過一會兒后,原白色的紙花變成了紅色的紙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學生一下子就議論開了,紛紛猜測其中的奧妙。這時我并沒解答,而是引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整節(jié)課學生們都始終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爭著搶著回答老師提出的各個子問題。獲得非常高的學習效率。
3.2巧置疑問,引導自主閱讀。古人云:讀書貴有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迷茫之中,沒有重點,走馬觀花,缺乏興趣。為了避免學生盲目地閱讀,可以設計一些“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問題,由淺入深、層次分明、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高閱讀質量。
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中,教師展示一用過的鋁鍋,問學生:鋁鍋表面不是很光亮,是不是沒清洗干凈呢?要不要用鋼絲球把表面那層灰白的東西擦掉呢?表面那層物質又是什么?這些疑點自然引起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同時調動了學生對鋁與氧氣的反應情況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望。
3.3精心設計,指導自主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自主權力還給學生,騰出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體會成功的喜悅。
如在上淀粉與葡萄糖內容時提出問題:哪些食品中富含淀粉?我們如何檢驗物質中含有淀粉呢?在講到淀粉的檢驗后,我取出一袋面包和火腿腸,請學生品嘗(學生很開心)。并精心準備了紅薯、米粉、稀飯、葡萄糖、黃瓜等食品。這時學生早就蠢蠢欲動要進行自主探究。探究后知道:原來我們平時吃的火腿腸中居然含有大量淀粉。此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的課堂,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教與學有機的融為一體。
3.4組織討論,學會自主交流。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是主動的和個性化的,但自主學習不是一種完全獨立和孤立的學習。它需要學習環(huán)境提供促進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討論與協(xié)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論。如在教學碳還原氧化銅這一實驗時,我提出讓學生思考并自由作答。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是運用了碳的還原性,學生便結合生活實例暢所欲言、展開討論,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列舉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利用碳的還原性這一性質的實際事例。通過討論也讓學生明白教材局限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于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
[2]付三榮.教會學生學習.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