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芬英
什么是閱讀教學呢?《語文課程標準》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闭n堂教學的三個要素——學生、教師、文本,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是這三者對話的過程。
首先,這種師生間對話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談,而是意味著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這種對話還應當是互動的。教學既然是一種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活動,這就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對話應當是互動的,是雙向的交流。通過互動實現(xiàn)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并產(chǎn)生新的視界。
這種對話還應當具有建構意義的功能。各種不同視界的碰撞,可以給學生以新的啟迪,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從而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chǎn)生新的思想,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chuàng)造。
那么,應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呢?
第一,應把著力點放在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
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不是單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而是學生與文本“對話”。閱讀時,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都被讀物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fā)生碰撞。有人將閱讀活動比喻成“以文會友的交往活動”,是很有見地的。基于個人生活經(jīng)驗與相關知識積累而產(chǎn)生的對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梢宰寣W生各自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行平等的、無偏見的、無權威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可以對他人的觀點進行發(fā)問、評價,以促進學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第二,要正確處理結論與過程的關系。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忽視過程,關注的是可以轉化為考試分數(shù)的諸多結論,如背誦詞語解釋、中心思想、課后習題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此種教學模式,排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把語文教學庸俗到了無須智慧努力,只要聽講、背誦條文就能獲取高分的地步。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失去了學生知識意義建構的過程,是與對話教學的原則背道而馳的。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全神貫注地去體驗文本,通過對話去理解文本、發(fā)展文本。至于結論,最好像蘇格拉底那樣,讓學生自己去體悟,教師不必包辦代替面對著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師不要強行統(tǒng)一最好是鼓勵學生通過對話,繼續(xù)深入進行探究。
第三,要正確處理預設與開放的關系。
老師在課前要有充分準備,如認真鉆研教材,寫備課筆記。然而我們在上課時卻不可拘泥于原來設定的程式。如果我們一味以完成課時計劃為第一要務,急著走過場,則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按照現(xiàn)代教學論的理念,我們既要有課前的預設,又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對于師生對話中出現(xiàn)的即興創(chuàng)造的火花,教師應敏銳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一個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素質。教師應不惜為卓有成效的對話付出大量的教學時間,雖然通過對話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結論,但卻換來了學生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釋放,這才是給予教者最為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