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信息載體,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是教師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一代新人、履行神圣職責的重要條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視教師教學語言的修養(yǎng)和藝術,他認為:“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痹S多優(yōu)秀的教師,也十分重視自己課堂教學語言的修養(yǎng)。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善于運用形象的語言將本來枯燥無味的教材講解得有聲有色,將深奧難懂的科學道理講解得津津有味。他們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做到準確、嚴密,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那么,究竟怎樣的教學語言才算是好的教學語言呢?
一.教學語言要具有規(guī)范性
方言太重、口齒不清的教學語言,不是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
好的教學語言首要的是規(guī)范,即教師在教學時用語要合乎語法,合乎邏輯,用詞精當,符合現代教學的語言習慣;要使用普通話,做到吐字清楚,字正腔圓。這樣的要求,保證了將教師在教學中所發(fā)出的每一個音符都送到學生的耳朵中,讓每個學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因此,教師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要進行推敲,反復錘煉,選定那些最通俗易懂、容易理解而又規(guī)范、形象的語言運用于教學。
二.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
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科學系統(tǒng)的,盡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有其不相同的知識領域和知識結構??茖W知識的講解,必須要用科學的專業(yè)術語去表述。無論是概念原理,還是公式法則,都要符合科學知識的科學性要求。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科特點,保證知識傳授得準確無誤,絕不能傳遞出錯誤的知識信息。
三.教學語言要有節(jié)奏性
教學中科學地調控教學語言的節(jié)奏,是保證教學質量和維護課堂教學活力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教師要隨著教學內容難易的程度和學生理解的速度適時調整教學語言的節(jié)奏,使教師的引導傳遞與學生理解、接受的速度相匹配。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把握教學節(jié)奏的快慢。對那些難以理解的和重點的知識,節(jié)奏要相對慢一些。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如果太快、太多,學生不能接受,就會將多余的知識信息丟掉。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忙亂,天長日久就會造成學生知識上的缺陷。講得太慢不夠學生聽,學生就會轉移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依據所授知識的難易程度、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適時地調控教學語言的節(jié)奏。
四.教學語言要具有藝術性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青少年,其視聽能力雖已大大增強,但情緒與注意力還常常不夠穩(wěn)定,自制力較差,興趣呈現多樣化的特點。這些生理與心理上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教學語言的要求不但要規(guī)范、清楚、科學有序,還要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富有情感和幽默感。
教師要努力借助自己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愿學、樂學。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他只有學會用十五種到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里來”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技巧”的教師。魏書生老師的學生說:“聽魏老師的每堂課都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來的窗口?!边@足以說明我們每位教師在課堂上要采用聲情并茂的教學語言,將知識講解得活靈活現。特別是對那些深奧的科學理論知識,要盡量使用直觀、明了又富于藝術性的教學語言對他們予以解釋,要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在1905年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時,一名工人曾對他提出為什么時間能伸長縮短的問題。愛因斯坦沒有故弄玄虛,認為工人不可探討此類問題,也沒有羅列一大堆物理上深奧的專業(yè)名詞與術語,而是利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激發(fā)工人的思考。他對工人解釋:“假如你同一位漂亮的姑娘在一起,你一定會覺得時間跑得太快;可是如果讓你光屁股坐在火爐上只一秒鐘,你就會埋怨時間太長?!睈垡蛩固怪宰龀鲞@樣的解釋,關鍵是他對所提問題吃得透,對工人的心理摸得準,才能將問題解釋得恰到好處。
五.教學語言要有啟發(fā)性
社會心理專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認同,易入耳、入腦,形成共振效應,相反則會出現思維盲點,產生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教學效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和學生平等相處,又需發(fā)揮主導作用?,F代教育的發(fā)展對學生和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采用啟發(fā)式、廢止注入式。因此教師無論是講授新知或組織討論、指導練習,設計的問題總是如一根根魔術棒,富有啟發(fā)性,新奇、巧妙、生動有趣。使用的語言如一塊塊磁石,再加上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創(chuàng)造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tài),不斷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韓惠平,教師,現居河北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