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志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觀念、方式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模式也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現(xiàn)形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教師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記錄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由此生成了中小學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風景。
教育日志——記錄“行走”中的精彩瞬間
教育日志也稱教學日志、教師日志或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是教師對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記錄,是教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自由寫作。教師在把真實的生活場景轉化為文字加以記載的時候,也就是在梳理著自身的行為,有意識地表達自己的理念,教師的認知與情感的洞察力等也會不斷增強。所以,可以說教育日志既是一種新的研究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成果表現(xiàn)形式。
教師和學生之間特定的關系決定了師生間會有太多的情感故事,有太多的心靈接觸,有太多的難忘瞬間……只要教師愿意拿起手中的筆,真實地記錄教育教學實踐中屬于自己的“此時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價值的細節(jié)、片段、事件),都是一份珍貴的研究資料,也能為以后的教育教學提供可參考的依據(jù)。袁振國就認為,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就是記教育日記(也可以是周記、月記),但主要是要有記錄,把想到的問題記錄下來,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點。
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之路正是從記教育日志起步的。蘇霍姆林斯基從成為教師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寫教育日記,一記就是32年。正是這幾十年的教育日記,使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稱為“活的教育學 ”、“ 教育的百科全書 ”。
由此可見,堅持寫教育日志不僅是教師教育教學財富的積累,它更能讓教師學會思考,萌發(fā)自己的教育見解、教育觀念,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實現(xiàn)從“教書型”向“研究型”的轉變。
教育敘事——講述“行走”中的真實故事
教育敘事就是敘述教育故事,展現(xiàn)教師在日常教育生活、課堂教學、研究實踐等活動中曾經(jīng)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并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為。對于教師本人而言,它是彰顯教師知識,分享教師智慧,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于教育研究而言,它是一種真正的原創(chuàng)成果,一種寫作和研究主體的張揚。
應該說大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都具有敘事的能力。許多教師擅長敘述故事,善于繪聲繪色地描述課堂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在平時工作中,教師互相之間也常常以講述事情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說,敘述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教學故事,寫出自己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與困惑,這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做也都會做的事。但對于教育敘事的寫作,須放棄大段理論觀點的硬性闡述,代之以真情實感的真實流露。教師要從自身解惑的需要著眼,擁有自我改變、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xiàn)的內驅力;要從對個體的關懷入手,通過事實反思與思想提升,追尋樂而忘返、陶然自得的“體驗”,使自身的焦慮得到緩解,職業(yè)倦怠得以克服,自信心得到提高。一部好的教育敘事,不僅是教師自身心路歷程的真實反映,同時也是其他教師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礎和對照學習的鏡子。
由于教育敘事直接指向教師的日常教育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敘事研究時就會把自己擺進去,聚焦自己特定教學情境的經(jīng)歷和體驗,描述自己教學生活中的實際遭遇和困惑以及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和自己的感悟,這是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意義的不斷叩問與探索。在教書育人中體現(xiàn)出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獲得一種內在的尊嚴與歡樂的滿足。因此,教育敘事不僅能夠讓教師的教育生活富有意義,更有助于教師走上幸福的生活道路。
教育案例——共享“行走”中的個體智慧
教育案例,簡單地說就是教師把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生的典型事件記錄下來,加入自己的反思和感悟。一個案例就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的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案例是融記敘、說明、議論于一體的新型文體。
每一個教師在其教育教學生涯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件,你可能會面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可能會面對一些學業(yè)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你的學生中,有些人某門或某些課程成績較好,而其他學科卻顯得薄弱;有的學生認知與情感發(fā)展不均衡。你也會在課內外教學組織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在與同事交往中有時會應對自如,有時也難免會束手無策。諸如此類的事件,實際上都可以經(jīng)過一定的思維加工,以案例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成為大家共同探討的對象??梢哉f,教育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也非常適合于有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一線教師來寫作。
教育案例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階梯,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橋梁。過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則、觀念),難免空泛;過分依賴教學經(jīng)驗(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為基礎的探討恰好可以彌補這兩者的不足。教育案例分析的是真實教學情境下,面對不確定的、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教師所作的決策判斷或兩難困惑分析,從而增進教師實踐的反思和教育的智慧。閱讀教育案例時,教師能夠得到更多的來源于同事的幫助。正如一位教師所說:“教育案例,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充滿智慧,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
教育反思——激活“行走”中的成長動力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師以體會、感想、啟示等形式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敘事的一般記錄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確的問題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線索,而是在記錄教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批判。教育反思不僅僅被視為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還進一步強調教育反思的文本化。也就是說,教育反思可視為一種寫作的文體,它把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思考和評判活動記錄下來,成為教師成長發(fā)展的忠實記錄和反映,也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一種科研模式。
作為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載體,教育反思雖然始于某一現(xiàn)象或問題,但并不意味著只是就事論事的思維活動。它要求教師以研究主體的眼光審視教學過程,不能一味地認同他人的觀點和認識,要徹底擺脫指令性課程模式下作為課程依附者和消極執(zhí)行者的被動角色。同時,作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續(xù)性、不間斷性、批判性和系統(tǒng)性的特點;它讓教師在實踐中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問題”的思維習慣,使教師將批判和研究的意識貫穿到日常具體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反思,教師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由“經(jīng)驗型”向“研究型”、“學術型”、“創(chuàng)造型”角色的轉換。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jīng)驗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jīng)過反思的經(jīng)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對日后的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經(jīng)驗+反思=成長”。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教育反思,教育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fā)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促使教師拜師求教,與時俱進。教育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育智慧,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途徑。
(責任編輯張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