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昭群
[摘要]:細讀教學文本,明確教學目標;進行有效備課,實現(xiàn)有效課堂;彰顯教學風格,凸顯教學實效。
[關鍵詞]明確目標;有效課堂;教學風格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課堂充滿了激情與活力,讓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精彩與生動,給小學語文學科帶來了朝氣與生氣。教師們獨具匠心的教學手段,花樣翻新的多媒體課件,熱鬧非凡的課堂氛圍,奉獻給聽課者的是精彩,呈現(xiàn)給聽課者的是樸實,同時,也激起了聽課者的思潮:在快樂、熱鬧之后,學生有多少收獲?每堂課的教學實效性含“金”量有多高?
崔巒老師在《求是求實求新求?!芬晃闹兄赋觯呵髮崳褪钦Z文教學要給小學生打好基礎,一方面練就語文扎實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的底子。即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既教語文,又教做人;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解決好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崔巒老師就是在強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那么,如何釀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之蜜,在語文課堂上留下鮮明的形象,留下至誠的情感,留下至真的感悟呢?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很重要。
1.細讀教學文本,明確教學目標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p>
有人認為,課堂教學實效性不高,就是因為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把握不準,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不佳所致。
有些語文課,乍看,滿目繁華,流光溢彩;細思,值得回味,讓人難以忘懷的東西不多。為什么執(zhí)教老師不能靜下心來挖掘一下文本中那動人心魄的、讓人刻骨銘心的真情呢?這使我聯(lián)想到,一些教師,拿到一篇課文,還沒有讀兩遍,就開始冥思苦想怎樣上出“彩”來:做什么樣引人入勝的課件,編什么樣掀起高潮的節(jié)目,哪里安排四人小組合作,何時穿插拓展性學習等等,企圖以“花”取勝,殊不知,拋棄文本,追求“花哨”,正是失敗的關鍵所在。如今教參眾多,網(wǎng)絡暢達,為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草草拿來,抄寫備查,不細讀教學文本,舍本逐末,一味地照搬現(xiàn)成的東西,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不知道要學什么,老師不知道要教給學生什么。比如,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課堂上,一位老師用了近一半的時間,花樣翻新地讓五年級的學生讀生詞,找生詞的反義詞,再找生詞所在的句子。難道這堂課的目標就是讓五年級的學生掌握、積累字、詞、句嗎?顯然不是。這種教學行為和教學內(nèi)容既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常軌道,又導致了學生不知所學,學而不實,造成了課堂教學資源的浪費,又何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
由此可見,不潛心細讀教學文本,深入研究教材,定準教學目標,無疑是教學無效、微效的關鍵所在。
眾所周之,當我們打開“教師教學用書”,看《草原》一課的教學解讀,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時,知道文章是老舍先生寫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的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知道了文章的特色及優(yōu)美語句的賞析;知道了用什么方法進行教學。然而,從這里知道的美,哪有因誦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球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再現(xiàn)的情景美麗動人?從這里知道的蒙漢情深,哪有因反復體味“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倍惺艿降那橐庹媲??從這里知道的文章特色,哪有因自己細讀文章后得到的更準確?更真切?更深刻?更靈動?有了這樣細讀文本,再現(xiàn)情境的備課經(jīng)歷,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還愁沒有實效性?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钡拇_如此。當我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教學目標就有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簡單而實效了。
2.進行有效備課,實現(xiàn)有效課堂
從目前的研究和實踐看,教師的有效備課當屬實現(xiàn)有效課堂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那么,其教學效果是可想而之的。綜觀名師們的“備課經(jīng)”,無論是強調“隱性備課”的于永正老師,主張“系統(tǒng)備課,板塊備課”的張化萬老師,還是提倡“關注預設,抓題眼”的竇桂梅老師,無不突出實效,令人拍案叫絕。
前不久,我聽了六年級的一堂語文課——《伯牙絕弦》。從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看,執(zhí)教老師在備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學設計原于文本而超越文本,教學過程具有實效性?!恫澜^弦》是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篇文言文,要讓第一次學古文的小學生理解文本,很有難度。根據(jù)這篇課文的特點,老師把“主旋律”放在了“讀”上。全文按教程特點分為三個模塊,可以用王崧舟老師的好課“三味觀”來評價。第一模塊:“文味”,即“語文味”。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夠“以讀為本”。教師先通過各種形式,指導學生反反復復、踏踏實實地一句句地誦讀古文。直到讀出古文的“韻律”,讀出古文的“節(jié)奏”,讀出古文的“古風”,讀出古文的“意味”,一句話,讀出古文的“語文味”為止,語是語,文是文,學得扎扎實實。第二模塊:“情味”,即“人情味”。此時的課堂進入了“語不是語,文不是文”的境界。那是什么?是琴聲,是心聲,是俞伯牙、鐘子期兩知音生命與生命相互交融產(chǎn)生的激情、心靈與心靈相互碰撞迸出的火花。一個渴望表達,一個企盼傾聽,是兩個相互需要理解的人在靈魂深處融合成了一個人,伯牙與子期實則成了兩個至死不離的一個人的兩半。這一感人至深的情景在老師充滿智慧的語言、學生充滿激情的交流中得以再現(xiàn)。課備至此,它就原于文本而超越文本了。第三模塊:“語味”,即“書卷味”。激情過后,返璞歸真。即回到文本中來,還原語文之本色,“語還是語,文還是文”。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自己的感悟品讀文本。最終實現(xiàn)“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學主旨。這堂課的教學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常追求“文以載道”,卻原來“道在天成”。文章本是有情物,“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每一篇文章中都跳動著作者的脈搏,每一個段落間都流淌著作者的情泉,每一個詞語里都閃動著作者的靈慧,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情、意、理的琴弦。教師通過精心備課,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心隨作者一起跳動,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上以動情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傳達作者的情思,進而感染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學生才會情感迸發(fā),詩興大發(fā),實效性的課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3.彰顯教學風格,凸顯教學實效
魏書生說:“課堂教學是藝術園地,這一園地應該百花齊放?!痹谶@一園地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闭Z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只有那些獨具風格的教師才能使這一園地里的“百花”萬紫千紅。
歐陽修說:“教學之法,本于人性。”我們知道,眾多語文教學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其重要一點就在于他們都有自己區(qū)別于普通教師的“不一樣”。無論是魏書生自由民主,還是李吉林的情境誘導;無論是于永正的幽默風趣,還是賈志敏的嚴謹綿密;無論是靳家彥的溫婉儒雅,還是竇桂梅的熱情似火;也無論是孫雙金的情智交融,還是薛法根的疏朗綽約……皆都如此。也正因如此,才使他們擺脫了平庸,享受到了課堂上的“藝術人生”,實現(xiàn)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讓我們欣賞一下竇桂梅老師教授課文《火燒圓明園》的片段:當竇老師帶領同學們“走進”圓明園,感受曾經(jīng)的繁榮,感受這讓世人為之驕傲的偉大的文化史后,她用時間給了大家一個強烈的沖擊,“三天時間,八千六百四十個半分鐘,這一切都毀于一炬了,這一個半分鐘會燒掉些什么?”竇老師問,卻不要孩子們答。她播放了半分鐘火燒圓明園的無聲畫面,這半鐘是靜寂的,甚至是漫長的,卻又是讓人深思的!當師生合作讀著“圓明園中,沒有了……沒有了……也沒有了……”時,當屏幕再次浮現(xiàn)出圓明園的殘桓斷壁時,所有人的心是不平靜的。竇老師緩緩抬手,慢慢地但又用力地擦拭黑板上的板書,并描述:“僅僅三天,圓明園中……沒有了,……沒有了……”,此時,每一個人無不為之動容。那從文本中產(chǎn)生的情感,已超越了文本產(chǎn)生的情感。竇桂梅老師那熱情似火的教學風格在這堂課上彰顯得淋漓盡致,她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愛國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伴著孩子們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地旅程。這樣突出個性、彰顯風格的課堂教學難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實效性課堂嗎?
語文課堂是個有魅力的地方,這魅力主要來源于個性的再創(chuàng)造。有人說得好,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記敘文就要像一個動情的散文家,教說明文就要像一位嚴謹?shù)目茖W家,教議論文就要像一名善辯的演說家,教詩歌就應當有詩人的氣質,把詩人的激情與浪漫融化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尋找出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的“與眾不同”。這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而打造課堂教學的實效魅力,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總而言之,教師應力求在深鉆教材、有效備課上多下功夫,使語文課堂走進“以最主要的問題和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語言材料,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沉重的收獲,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最遙遠的終點?!敝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才能釀造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之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