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維
華羅庚1910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民家庭,初中畢業(yè)后考取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商科,由于家境貧寒,離畢業(yè)還差一個學期就輟學了,一邊在金壇初中做庶務員,一邊幫助父親經營雜貨店。1928年,華羅庚感染了傷寒,臥床半年,后來病雖痊愈,左腿卻殘廢了。華羅庚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文章所談的問題,是在我國數學界20世紀20年代末期出現的那股爭解世界數學難題的熱潮中,人們竟相進攻的“未被攻克的堡壘”之一。
這篇論文引起了時任清華大學算學系系主任熊慶來的注意。熊慶來發(fā)現作者很有數學天賦和探索精神。一向愛惜人才的他在知道了華羅庚家境貧寒、刻苦自學的經歷之后,設法讓僅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算學系任圖書室助理,并親自指導他學習。3年后,熊慶來又破格將華羅庚轉為助教。從職員轉為教員,這在清華大學是破天荒的。沒有大學學歷而能登上清華大學講壇的,華羅庚是第一人。
1936年夏天,已成為知名數學家的華羅庚,由清華大學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在劍橋兩年間,他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贏得一片贊揚。他曾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fā)表在英國、印度、法國、德國等國的刊物上。
他本來計劃訪問蘇聯,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他便放棄原計劃,于1938年返回祖國。
華羅庚到了昆明,擔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并應此時已擔任云南大學校長的恩師熊慶來的邀請,在1938年12月至1939年2月這段時間里,每周為云南大學數學系學生講授兩個學時的數論課程。
從1939年9月起,昆明頻頻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躲空襲成為昆明民眾的家常便飯,華羅庚一家人也跑進防空洞避難。敵機在轟炸,華羅庚則在防空洞里抓緊一分一秒的時間看書和思考數學問題。炸彈震下的土落在他的身上和書上,他抖一抖土,又繼續(xù)看書或演算數學題。
即使生活條件如此艱苦,華羅庚也沒有向生活低頭,他先后寫了20多篇論文。1940年到1942年,華羅庚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接著又開展了矩陣幾何和多復變函數論的研究,并取得豐碩的成果。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離開了昆明。
1947年至1948年,華羅庚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訪問研究員,又在普林斯頓大學講授數論課。1948年至1950年,華羅庚擔任伊利諾伊大學教授。這期間,除數論外,華羅庚還涉足有限域上的方程組、典型群與類域論等領域。
新中國成立后。華羅庚毅然攜妻兒回國以報效祖國。他參加了成立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備工作,1952年被任命為首屆所長。此后他又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副校長等職。他在代數、幾何、多復變函數、數論等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就在講完最后一句話時,心臟病突然發(fā)作,倒在了講臺上,再也沒有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