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李四光是我國地質(zhì)事業(yè)的奠基者和領導人。他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14歲那年,他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一不小心,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面對這個錯誤,他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可是用“李四”當作名字也會被人笑話。正在為難之際,無意中,他抬頭看見中堂上掛著一塊寫有四個大字的匾——“光被四表”。少年老成的李仲揆決定在“李四”后面加一個“光”字,他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用知識去造福人類。從此,李仲揆就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勤奮好學,當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時,他并未想到要學地質(zhì)。離開家鄉(xiāng)坐船到武昌去上學時,他看見帝國主義軍艦在長江里橫沖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國的小木船。他非常氣憤。發(fā)誓一定要學造船,造出大兵艦,把洋人趕出長江,趕出中國!
1904年,李四光因?qū)W習成績優(yōu)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边€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qū)W,蔚為國用?!?/p>
李四光在日本學習造船工業(yè),可是造船需要鋼鐵,鋼鐵又要礦石作原料。于是,李四光又遠渡重洋,考上了英國伯明翰大學預科學采礦專業(yè)。后來他又開始學習地質(zhì),同時還兼學物理系的課程。
解放初期,國家在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建設開始后就遇到了石油短缺的困難,當時全國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進口。1953年底,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李四光時,十分擔心地問:“有人說‘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李四光根據(jù)數(shù)十年來對地質(zhì)力學的研究,向主席詳細分析了我國的地質(zhì)條件,證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滾滾石油冒了出來,從而徹底粉碎了外國人下的“中國貧油”的斷言。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總要到路燈通明時,才騎著自行車回家。一天,為撰寫一篇學術(shù)論文,他又忘記回家了。當他正在凝神思考時,偶然抬眼,瞅見一個小女孩靜悄悄地站在桌邊,他未加理會,又低頭繼續(xù)寫作,并輕聲催促道:“你是誰家的小姑娘啊?天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媽媽該等著急啦!”這時,小女孩的埋怨讓李四光恍然大悟:“爸爸,媽媽不是等我著急。是為了等你在著急呢!”原來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李林。他不由得笑出聲來,忙答道:“這就回家,這就回家?!?/p>
李四光畢生從事地質(zhì)科學的研究和教育事業(yè),成就卓著,蜚聲海內(nèi)外。他是我國冰川學研究的奠基人。他提出地質(zhì)力學理論,推動中國石油和其他礦產(chǎn)資源的開采,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