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溫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在河北井陘一帶的山區(qū),分布著許多錯落有致的石頭民居,依山而建,風(fēng)格粗獷而不事雕琢,粗陋之中又極盡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已有500多年歷史的于家石頭村就是其中最具特點的一個。
于家石頭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當(dāng)時的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因受到奸臣的誣陷最終慘遭殺害。他的4個兒子自那時起便開始流亡生活,直到于謙的長孫于有道從井陘南峪村遷居石頭村,于氏家族才真正有了個落腳的地方。可以說,于家石頭村是于謙直系后裔的發(fā)祥地。目前,全村95%以上是于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24代400多戶1600多人。
500多年來,落戶此地的于氏后裔以勤勞的雙手開山鑿石,就地取材,利用當(dāng)?shù)刎S富的石頭資源,修成梯田,蓋成房屋,雕成石器,鍥而不舍地營造著自己的家園,最終建成了這個罕見的石頭王國。
石頭是隨手可觸的物品
如果沒來過,大約很難想象石頭村到底是什么樣子。真正走到這里,才知道,看起來笨拙的石頭也可以如此豐富多彩。
“不到村口不見村?!笔^村好像一座天然城池,四面環(huán)山,四面有門。東門清涼閣、西門西頭閣、南門觀音閣、北門龍?zhí)扉w,但不管到哪里,目之所及,手腳所觸都離不開石頭:小巷由石頭鋪就,墻由石頭砌成,房子也是石頭蓋的,此外,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也不時映入眼簾。在這個石頭王國里,原本看起來不起眼的石頭成為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步入街頭,猶如徜徉在一座色彩斑斕的天然石頭博物館,聽到的無不是這些石頭述說的歷史滄桑。整個古村落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多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石頭碑碣200多塊(現(xiàn)尚存數(shù)十塊),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
悠遠(yuǎn)的石頭古街堪稱石頭村的一大景觀。于家石頭村的先人們對建房布局和街道設(shè)置都有明確規(guī)范,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謂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總長3700多米,古舊街巷,街寬3米至4米,巷和胡同寬約2米至3米,這些窄窄的街道,全為青石鋪就,其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巨細(xì)相間,形同鋪錦。
這些明清古道,歷盡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xì)膩光滑,锃锃發(fā)亮,在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石頭村一道難得的風(fēng)景線。
石頭街道兩旁是石頭蓋的院落。房屋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和布局,300多個四合院無一雷同,各有神韻。古式門樓、黑漆大門、簡易木門和少數(shù)柴門、柵欄,高低不等,寬窄不一,家家相接,戶戶相連,雞犬之聲相聞,鄰里朝夕往來,生生息息。個別深宅大院,高房繡樓,古廟古閣,點綴其問。遍及全村的樹木花卉,春綠夏艷,獨有風(fēng)韻。
村內(nèi)最有代表性的要屬建于明朝天啟年間的石樓四合院了。此院占地兩畝,房屋百間,北高南低,分東西兩院。正房下層為三室九間,上層開闊明亮。東西廂房是小姐繡閣,南屋是會客廳,整個樓院高大宏偉,氣勢威嚴(yán)。值得特書一筆的是,這座宅院在明清兩代走出去12名文武秀才,其中7人成為各級官員。對這窮山僻壤的小山村來說,實屬不易。
廟供神、閣為門、戲樓歌舞,這是傳統(tǒng)古村落的基本建筑格局。但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深山小村卻建有古廟、古閣、古戲樓22座之多,且全用石頭建成。正所謂:“四道村門三道是廟,六條街道四條有閣,八座大廟四座廟院,四座戲樓其形各異?!?/p>
原想站到樓頂望見北京城
來到石頭村,不能不去清涼閣——這是個集諸多傳奇于一身的建筑。
清涼閣,又名神仙閣,坐落在于家石頭村東口,是村里的標(biāo)志性建筑?!毒畯娇h志》載“清涼閣在縣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節(jié)閣。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辛已)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強,家貧好義,獨立興修。至萬歷二十年,方砌成下層,及第二層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層,系村民用木磚補葺。閣下層所徹之石,多達(dá)萬余斤重。下層?xùn)|面是一石制桌裙,上鐫梅花鹿,工粗而雅?!?/p>
據(jù)傳,清涼閣原擬用石頭建9層,因為那樣站在樓頂即可看見北京城——那是先祖于謙歸天的所在。但修至第二層時,于喜春在懸掛風(fēng)動匾時砸傷手臂,繼而病故未能如愿。據(jù)傳,如今在清涼閣底層的石板路上仍可看見當(dāng)時于喜春受傷后留下的斑斑血跡。后人為了卻于喜春的心愿,用磚木搭建,是玉皇廟頂,供玉皇大帝,單門殿堂,白墻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
清涼閣形似北京前門,有上中下3層。下面由于喜春所建的兩層為全石建筑,石墻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階石欄、石門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龕、石磬石匾,比比皆石。步入期間,不得不為建筑者用石游刃有余而驚嘆。那錯落有致、欲爭有讓、高低伏仰、犬牙交錯、跌宕起伏、勾心斗角的建筑技法,那不加修飾、粗糙而有形、重者十余噸、輕者數(shù)十斤的用料,那不打跟基、以天然石底為基礎(chǔ)、從下到上不填輔料、完全是打壘的不可思議的施工……更是令人嘆服。
清涼閣還有一奇,那就是南側(cè)的那棵老柳樹永遠(yuǎn)只和清涼閣同高。據(jù)說,此樹原為于景春建清涼閣時所栽,并命之“樓蓋有幾層樹長多高”,而樓以3層為止,樹也正好長到等高。幾百年過去了,樓永遠(yuǎn)不再蓋,可每次柳樹要往上再長時,長出來的那一截就會莫名其妙地爛掉,二者總是保持在同樣的高度。
石頭村的形成,對于氏家族來說,可以說是一代代對石頭情有獨鐘的必然。于謙一首“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的千古絕唱,唱出了自己的處世之根,也唱出了對后代子孫的做人遺愿。子子孫孫建筑居住的石房石屋,無不蘊含著對先祖的緬懷和敬仰。于喜春獨創(chuàng)的清涼閣,更是將石頭演繹到了極致。
宗飼還能看到祭品禮單
于氏宗祠是村人祭祖之地。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門在正中,裝有4扇花欞木門,門首懸掛“侵見愾聞”金字匾額,門口兩邊掛有鐫木楹聯(lián),上書“基業(yè)遠(yuǎn)遺祖德恩澤大,藻蒴時薦百世水源香”。東墻靠窗處鑲有一塊修建祠堂碑,碑首刻有“根深葉茂”4個疊篆,碑面文字清晰,字體秀美,文體簡潔,是石頭村重要文物之一。
祠堂正中設(shè)有于有道神龕,龕內(nèi)牌位兩側(cè)是4條透雕金龍,上捧一“壽”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諱有道配賈氏神主”金字。神龕前面是黃緞圍帳,圍帳兩邊分別懸掛著“五股”(按于有道5個兒子分為5股)的家譜。每塊家譜均以高過3米、寬過數(shù)米的白布制成。上端繪有彩色靈堂圖案,下端繪有彩色牌坊圖案,寬闊的中間部分排列著星羅棋布的先逝者姓名。家譜前面均擺放著供桌,上面有銅制蠟臺、香鼎和面制供品等。
其他房屋均低于北房,供值班、集會、
存放香火、供品、燈籠、樂器等使用。
院內(nèi)有棵古柏。此樹有3個名字,3個奇。3個名字是:“旋柏”、“龍柏”、“茶柏”。3個奇是:樹奇、枝奇、葉奇。這棵樹歷經(jīng)500年滄桑歲月,見證了石頭村的悠悠歷史。
旋柏:由于樹身從下到上旋轉(zhuǎn)著生長,好像一根擰緊的麻繩,所以叫旋柏。這象征于家人擰成一股繩、團(tuán)結(jié)向上。
龍柏:這是原名。然而此樹自然生成5枝,寓意代表于氏“五股”、龍鳳呈祥、龍的傳人。最粗的一枝為“大股”,稍細(xì)一枝為“二股”,依次排列。其中第3枝向外探長直指北方,正好“三股”的人早已遷到山西大同,意外地巧合,令人驚奇。
茶柏:普通柏樹葉子苦澀不能入口,而此樹截然不同,其葉煮茶清香可口,回味無窮。據(jù)傳,飲用此茶可升陽氣、祛濁氣、除雜病、解疲勞、明目聰耳、延年益壽??傊?,于氏宗祠,不說不知奇,不看不曉古。
直到現(xiàn)在,石頭村的村民們還保留著每年過年祭祀祖宗的習(xí)慣。誰家要是生小孩,要在大年初一早晨往祠堂送東西,生男孩送100個禮炮,生女孩送一串金銀花(箔紙花),保佑孩子平安?,F(xiàn)在,還能在宗祠門口看到標(biāo)明祭品數(shù)目的禮單。
保持于謙時的過年習(xí)俗
石頭村是河北省唯一一處古村落省級保護(hù)單位,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極具傳統(tǒng)特色的民俗也頗引人入勝。
一入臘月,悠閑的石頭村頓時忙碌起來。村頭的石碾子上“吱呀吱呀”地磨上蒸年糕用的黏米,紅紅的窗花爬上了窗欞,廚房煙囪也飄出縷縷燉肉的濃香……空氣中一種叫“年”的味道,在村民們的心中一寸一寸彌漫開來。
煎餅、年糕、花饅頭,是石頭村每年必備的“年貨”。按照一定的比例,選好小米面、白面、黃豆面、綠豆面、蕎麥面、玉米面等,再加人大料粉、花椒粉等多種香料,加水和好。院子里,大鍋的火已經(jīng)燒旺,煎餅鍋底也足夠熱了。舀一勺“面糊糊”,上鍋,攤開,幾秒鐘的工夫,一張又香又脆的大煎餅就出鍋。
年糕蒸起來可能費勁些。先在石碾子上磨好黏米。一人拉碾子,一人拿個笤帚往中間掃面,一圈一圈,吱吱呀呀,雖然比起電磨費勁許多,但碾出來的米要比機器磨的好吃多了。之后,和面、加蜜棗、做“造型”、入鍋……要一連忙幾個小時,才能見到那黃澄澄、熱騰騰的年糕出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迸D月二十三要祭灶,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放到灶里獻(xiàn)給灶王,黏住灶王爺?shù)淖?,讓它“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就該掃房子,把過去一年所有的壞運氣都掃走,期盼新的一年順順利利。不過,和其他地方的“掃房”不同的是,在石頭村,不光要掃自家的房子,各家各戶還要負(fù)責(zé)自家門口街道的清掃。這也是延續(xù)百年的習(xí)俗。
從臘月二十五開始,更多的村民們就都加入到準(zhǔn)備“吃貨”的隊伍中來。去集上買來五顏六色的吊掛,給家人添置幾身新衣裳,村頭大秋千也熱熱鬧鬧地扎起來……
年三十那天更是熱鬧非凡。女人們忙著給大白饅頭做造型、點紅點,蒸面塑成豬羊以及石榴、桃,作為上供用的“供享”。男人們則帶著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掛燈籠、貼對聯(lián)、貼窗花。也是到了年三十這天,于氏宗祠全天開放。里面修飾一新,等待著前來祭祖拜年的族人,也佑護(hù)著這群辛勞而淳樸的村民在新的一年順利如意。
夜幕漸漸降臨。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如期響起,紅紅的燈籠也亮起來,熱鬧而又溫馨。屋內(nèi),熱熱乎乎的餃子端上來,一家人圍坐在桌前,不管老少,抿一口小酒,所有的勞頓和無奈都成了過去,一切祝福和祈愿也都化在了眼前的美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