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等
依法抓人大有學問
讀了《抓人的花樣》(《雜文選刊》2009年10月[上])一文,我大開眼界,大長見識!我原以為,警察見到壞人就要抓,立即抓!否則就有失責瀆職之嫌。但現(xiàn)在看來似乎我錯了,錯大了!
原來,依法抓人竟有那么多的學問。抓人,要符合政治利益、經(jīng)濟利益的需要,最后還要統(tǒng)一集中抓捕。領導堅決反對無組織、無紀律、無原則地亂抓捕,尤其反對接到群眾舉報就去抓、憑一腔熱情地抓……因為這些抓法。不僅得不到很好的打擊犯罪的效果,而且還會招來上級領導的不高興!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抓合適的人,才能雙贏。尤其要緊扣節(jié)日維穩(wěn)之需要,進行抓捕行動,元旦嚴打,抓!端午嚴打,抓!……這樣抓出的人,才能教育大眾、懲治犯罪,更是政府十分看重的政績工程。
因此,各級公安機關平常在對轄區(qū)內(nèi)偷盜搶劫的不法之徒及打架斗毆的社會“閑散人員”做好記錄在案和說服教育工作后,將其重新放歸社會,促使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yè)”。隨著上級“嚴打”的一聲令下,警察從天而降,把他們一網(wǎng)打盡,打出聲威!打出氣勢!打出領導們燦爛的心情,打出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實踐證明,各種專項治理工作和嚴打行動的有效開展,收到了“打之不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良好社會成果。否則,那一幢幢氣派豪華的高樓大廈怎能拔地而起?那一輛輛高檔尊貴的小轎車怎能適時而來呢?
依法抓人,真是利國利民!依法抓人,真是名利雙收?
春夏秋冬(陜西)
期待“反恐者”
讀了廖保平先生的《恐嚇永遠逼不出文明》(《雜文選刊》2009年10月f上1)一文,深感恐嚇作為一種惡習,已深入人心,侵入骨髓了。
在我們的記憶中,自小就有被恐嚇的經(jīng)歷,不聽話時,大人總是說“老虎來了”或“警察來了”使小孩子暫時安靜下來。長大后,一部分人認清了恐嚇的實質(zhì)及功效,學會了恐嚇別人;另一部分人則時刻沉浸在被恐嚇的氛圍里,偶爾,也使用恐嚇的方式回擊一下。因此,恐嚇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強者,為了滿足自己去侵犯別人;一類是弱者,僅僅為了保護自己。
自從“9·11”事件發(fā)生后,我們看慣了恐怖活動制造者與反恐怖人士互相恐嚇。然而最可怕的恐嚇卻來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當恐嚇參與社會管理時,愛好恐嚇者總是善于抓住別人的弱點,無限放大自己的強勢,使人時刻處于緊張不安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公權力學會了恐嚇,民主制度就只,能成為一件華麗的外衣。造成社會在發(fā)展的同時越來越充滿焦慮??謬槻坏撇怀鑫拿?,反而會逼出更多的不文明,甚至是血腥和暴力。
期待所有人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反恐者”,這樣,整個社會才會心態(tài)平和,人的心靈才能找到寧靜的棲身之所。
汪躍峰(安徽)
是什么讓我們偏離了職業(yè)定位
讀了《做什么不像什么》(《雜文選刊》2009年10月[上])后,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是什么讓人們偏離了職業(yè)定位,不再“干一行愛一行”,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呢?我以為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從某種角度講,每一個人都有夢想?;蚪虝耍驈能妶髧?。但現(xiàn)實往往是,“教師”成了農(nóng)民工,“軍人”成了工人。價值感、方向感的迷失造就了一大批迷惘之士,但他們一有機會,就會拋棄現(xiàn)實,朝著最初的理想狂奔。
二是捆綁式教育模式的惡果。捆綁式教育對青少年志向的扼殺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孩子還在幼年時,父母就已經(jīng)為其規(guī)劃了人生方向。但這種定位。往往不是孩子所感興趣的,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誰愿意為之拼命呢?
三是生存需要與專業(yè)選擇的矛盾。學什么干什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專業(yè)的選擇,是一種理想的原始萌動,但現(xiàn)實生存的壓力卻似一陣狂風,再堅強的草兒也不得不低頭。
四是社會風氣的蛻化造就的心態(tài)變化。當前社會存在許多不良風氣:老實吃虧,投機取巧占便宜;說實話寸步難行,說假話得心應手。功利的社會狀態(tài)下,造就的是群體浮躁。不斷折騰反而成了獲取成功的“捷徑”。
于是,安心做事、埋頭苦干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不安分。什么都想做,什么也做不了。結果做什么不像什么。這既是個人的痛苦,也是時代的悲哀。
堂吉偉德(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