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愚
“你是替誰說話?共產(chǎn)黨還是老百姓?”
鄭州市規(guī)劃局逯軍副局長義正詞嚴,質(zhì)問曝光“別墅事件”的記者。這個質(zhì)問的關鍵在于,官員認為,一個吃意識形態(tài)飯的人,不可能不明白:我是代表共產(chǎn)黨,站在我的對立面隱藏著不言而喻的危險。這也是一句判斷“自己人”與否的“江湖暗語”:這個自己人,一定不是老百姓的人。他要從“維護”穩(wěn)定、“捍衛(wèi)”黨的利益的高度出發(fā)。
事實上,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往往以黨自居,給予自己無限的權力,在執(zhí)政黨與老百姓之間砌起了一道防火墻。
所以,應對逯軍副局長這個問句的最佳回答是:“哪有那么嚴重啊?我只是混口飯吃罷了?!?/p>
“受傷群眾情緒穩(wěn)定”
一般見于災難報道,已經(jīng)成為約定俗成的“通稿”。
這句話表面看是陳述句,似乎在確認某種事實,而實際上卻是祈使句——“但愿他們都做良民吧!千萬別鬧事啊!”這個用于向上級交代的句式,容易引起非議和嗤笑,可問題是,誰又能發(fā)明一個更高明的句式替代它呢?
“少數(shù)不明真相的群眾”
群體性事件發(fā)生之后必有的總結語。
此句式的隱含彈性是:還未把群眾看成搗亂分子,你如果想做明白真相的人,還有機會轉(zhuǎn)變立場——盡管沒有人會告訴你所謂的真相;你若不思悔改,后果就很嚴重了,可以將你打人不法分子的隊列。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只是在夸一個不存在的群體,可千萬別當真了。
“不飄浮、不作秀、不忽悠”
這是深圳市原市長許宗衡的語錄??瓷先ズ苡凶龊霉俚奈兜?。
類似的豪言壯語,我們已經(jīng)聽到過不少。乍一聽,還是有幾分氣勢的,很堅決,一連三個排比,令人印象深刻,弄不好還會銘記在心。
漂浮,是喪失重心和引力之后的狀態(tài),要想漂浮并不容易,首先得有人捧你。作秀,就是演戲,給上級看,有時也給老百姓看。忽悠,這個由東北藝人帶過來的詞,本來只是言語間的戲謔,帶輕微諷刺,當不得真。而在普通話的語境下,與忽悠對應的詞是耍弄。不耍弄,顯然是一個表態(tài),僅僅想不耍弄而已,更不能當真了。咱老百姓無法讓他乖乖做官。他再忽悠,只要提拔他的人喜歡,他可著勁兒忽悠,你又有何辦法?那些漂亮的警句,有時只是用來哄人的。
“嚴肅處理”
這或許是老百姓最愛聽的一句話了,往往意味著一個出其不意的結果。
黨內(nèi)警告,行政記過,開除黨籍已經(jīng)算嚴重的了。
這些按摩式處理:表面上受了點疼,其實頗為受用——你還是自己人。由官處理官的方式,再重。也僅僅是仿真式的下手。
“別管他們!”
這是最具殺傷力的官話,語出重慶招生辦一位女處長之口。有人說,這是權力的傲慢。是的。你見過不傲慢的權力嗎?
凡是與選民沒關系的權力,注定是如此傲慢的。而且,請記住,這是對記者說的,如果是普通民眾,恐怕連這樣的話也未必聽得到。
一記者說。他最怕官員客氣,因為那往往意味著對老百姓不客氣。重慶這位女官員卻連這點面子都不給,除了驕橫,更多的恐怕是無賴。支撐這些無賴官員的,并非個人的勇氣和蠻力,而是撼不動的權力基座。
一句話,如果官員的升遷與老百姓無關,你就別想讓他們謙卑起來、可愛起來。
[原載2009年第9期《同舟共進》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