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仁武
眾所周知,現(xiàn)代社會需要具有鮮明個性的、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科學探究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達到提高全體公民整體素質的目的.化學課程標準將教學目標的維度增加,要求更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學科本位,注重社會、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教給學生在用化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時應有的觀察視野、思考角度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供開放和主動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以辨證的觀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問題;強調學生走進化學實驗室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通過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獲取知識,體現(xiàn)化學實驗是獲取知識和學習探究科學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關注學生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如何突出科學探究、轉變教學方式成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學教學中,如何重視探究學習,轉變學生過于依靠接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一、提高學習興趣,激發(fā)探究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xiàn)象、原理、規(guī)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例如,在演示實驗室制取乙烯的實驗時,有學生曾提出,燒瓶內的殘留物為什么變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質生成?此時筆者就順勢啟發(fā):肯定有新物質生成,大家在課后思考一下會是什么物質,為什么有這種物質生成,此外是否會產生影響乙烯純度的物質,怎樣用實驗論證.請設計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實驗條件供大家驗證.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欲望,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滿意的結論.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制造探究環(huán)境
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感知器官,激起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連續(xù)不斷地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真正主動地“跳一跳,摘到桃”,這才是真正的現(xiàn)代教學觀,更加符合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學的教育,促使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疑布陣,以便營造探究的氛圍.教學中巧問善誘是營造這種氛圍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問,更要會問,更要指導學生多問善問.要問得恰當,問在知識關鍵處;問還應掌握坡度,問在難易適中處;問更應選準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使學生感到時時有問題可想,促使聯(lián)想,對比思考,設想種種解決方案,從而使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學生的大腦中展開,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開放式探索性思維.
首先,上課時,可用提問的手段,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授氯化氫的物理性質時,筆者先做了氯化氫的噴泉實驗,然后問學生:若壓縮滴管的膠頭擠出幾滴水,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噴入燒瓶里的石蕊試液的顏色是否有變化?為什么?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因為學生觀察到有趣的實驗現(xiàn)象后,就急于知道答案,對于給出的問題就會積極地思考.當然對于氯化氫的物理性質的理解也就會更為深刻.其次教師對于自己的設問在最后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解答.
除巧設疑問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評價,并給予不同水平的學生以表現(xiàn)的機會,以激其情,奮其志,使他們的思維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斷提高.
三、創(chuàng)造模型,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要通過化學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應該加強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要全盤了解化學教材中的多學科因素,化學概念與原理可以利用學生相關學科知識來類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應用.例如,在晶體結構中切割出一個基本結構單元,弄清該單元中的點、邊、面為多個基本單元所共有,則這一個點、一條邊、一個基本單元的貢獻只能是它的1/m(m為基本結構單元數(shù)).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體結構中的運用.在晶體的有關計算中利用這一原理可使問題迎刃而解.例如,在NaCl晶體的一個單元中,頂點上的離子只被8個單元所共有,每個單元實際擁有該離子的1/8;棱上的離子只被4個單元所共有,每個單元擁有該離子的1/4;面上的離子被兩個單元所共有,每個單元實際擁有該離子的1/2;體內的離子只被該單元擁有.這樣使學生更加清楚一個基本結構單元中的原子離子個數(shù),從而得到正確的化學式.
四、鞏固總結,使學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與本節(jié)知識有關的內容,即本節(jié)知識的生長點,但這些內容又不屬于本節(jié)必須掌握的知識.為不沖淡本節(jié)課的主題,使知識緊湊,可指導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分析,以成為本節(jié)課的延續(xù)和深化.這樣做可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不斷探究化學奧秘的習慣.同時,化學學習中會有許多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出現(xiàn),這時,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解答,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問題,疏導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等.討論,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們上課前不強調預習,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討論時,不會造成思維定勢,學生的思維不會受課本的限制,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想辦法解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調動其探究積極性.另外,指導學生整理、小結、歸納各知識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知識點與考點的關系,研究學習方法,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思維方法、思維品質進行評價和整理,從而使知識達到高層的遷移.探究習慣一旦[HJ2.2mm]養(yǎng)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yōu)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總之,科學探究作為新課程大力倡導的重要的學生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與活動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探究情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猜想與假設,并通過實驗以及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科學探究,學會科學探究,在探索的鍛煉中,逐步形成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識傳輸?shù)膶W習方式,逐步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的化學學習從單純的接受模式或練習模式中解脫出來,從脫離實際背景和重復演練中徹底解脫出來,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責任編輯: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