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藝
摘要:為加強與受眾的聯(lián)系與溝通,許多傳媒開始嘗試參與式報道,開通參與熱線-,舉辦各種活動,吸引廣大受眾的關注與參與,延伸傳媒的服務功能。媒體參與社會的同時,必然推進政府職能的轉化,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的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首先,要從思想觀念的層面努力營造有利于媒體參與的政治文化。從制度的層面,進一步完善媒體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和條例規(guī)定,使媒體的參與有法可依。同時,要建立健全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的具體參與辦法。
關鍵詞:媒體推進政府職能
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質文明的結果,必然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進步。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社會組織管理形式出現(xiàn)轉型,走向“治理”,“治理”理念強調在社會自治的基礎上加強政府與民間、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希望通過倡導社會參與來改善政府管理,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為了從傳統(tǒng)管理走向現(xiàn)代治理,西方世界在20世紀70年代末掀起了一場巨大的政府改革運動。這場改革運動不僅在政府管理內容、形態(tài)、手段上進行了調整,而且?guī)砹苏毮芘c角色定位的重新調整。西方的經(jīng)驗表明,實現(xiàn)治理不僅要發(fā)揮公民和非政府組織的功能,而且要改造政府,通過自身組織結構和內部關系的改造,提升政府能力,增進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學術界對新公共管理思想的逐步推介,我國政府的改革技能、理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發(fā)生了重大轉變,開始從“全知全能型”向“有限政府”、“市民政府”和“法治政府”轉變,“現(xiàn)代公共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共識。在政府的管理方式上要求政府改變傳統(tǒng)的管理方法,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使政府的決策與管理更加符合民意和反映實際情況。
可以說,治理理論是媒體制度化參與推進政府職能的重要理論源泉。那么何謂“善政”和“善治”呢?自從有了國家及其政府以后,善政便成為人們所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中,善政的最主要意義就是能給官員帶來清明和威嚴的公道和廉潔,一般都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嚴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員,很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務。毫無疑問,只要政府存在一天,這樣的善政將始終是公民對于政府的期望和理想。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善政”卻遭到了“善治”的強烈挑戰(zhàn)。概括地講,善政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型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tài):實踐也證明,媒體的制度化參與可以增進公民與政府之間關系的和諧,使有關決策得到順利實施,也可以促使政府依法行政,確保政府執(zhí)政為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善治表示國家與社會或者說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好合作。綜上所述,無論是“治理”還是“善治”,都更強調通過媒體和公眾參與促使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因此,媒體參與、公眾參與成為“治理”和“善治”的顯著特征,建立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媒體的發(fā)展,帶動了活躍的受眾市場,如今的受眾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為加強與受眾的聯(lián)系和溝通,許多傳媒開始嘗試參與式報道,開通參與熱線,舉辦各種類型的大型活動,吸引廣大受眾的關注與參與,延伸傳媒的服務功能。
開門辦報、開門辦臺,日益受到越來越多傳媒人的重視。于是,有了湖南經(jīng)濟電視臺的“經(jīng)視開放日”,有了長沙晚報的“開放辦報周”。然而,這個“開”字不僅僅是指形式上的開放,還要求媒體在實質上跳出以前被動報道新聞、單純辦媒體的框框,堂堂正正地做社會活動的策劃人,大膽參與并主辦各項社會活動。這些活動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制造了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通過活動這一平臺與自己的受眾建立雙向交流的良好機制。發(fā)揮報紙的多種功能、多種用途,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受眾。而基于公信力、活動效果等勞面考慮,媒體舉辦活動吏多地主動與政府及相關部門合作,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活動效果和活動影響力。比如在“3·15”國際消費者日期間,與質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舉辦各類鑒真識假活動;在房地產(chǎn)交易旺季,與房產(chǎn)局聯(lián)合舉辦大型房交會等。這些類型的活動,從政府角度而言,能夠更好地推進政府職能。政府只需從行業(yè)管理的角度進行政策指導,將很多具體繁雜的事宜交由媒體社會化;而媒體能從中獲取極大的社會效益,提升媒體公信力。有的活動還能為媒體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如房交會、汽車博覽會等。
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建設的對策
我國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的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可以從思想觀念的層面和制度的層面對構建社會媒體參與機制作粗略的思考。
曹先,從思想觀念的層面努力營造有利于媒體參與的政治文化。從政府方面講,應切實從對媒體行政管制向媒體參與的理念轉變。各級政府官員必須真正把吸收媒體參與看成一種責任和義務??闯墒莾?yōu)化政府行為的必由途徑。另一方面,媒體必須確立強烈的參與型思想觀念,積極、自覺、主動地參與并切實監(jiān)督政府行為。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政府和媒體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建設性的合作伙伴”。“建設性”意味著媒體可以為政府做除新聞報道之外的很多建設性工作?!昂献鳌币馕吨襟w可以通過各種各類活動,制度化地參與推進政府各項職能?!盎锇椤币馕吨兔襟w應是平等的,彼此尊重,各司其責。有了這個關系定位,將使媒體在和諧社會建設歷程中發(fā)揮更積極、更專業(yè)的作用。
其次,從制度的層面,進一步完善媒體參與的_法律、法規(guī)和條例規(guī)定,使媒體的參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媒體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范圍、參與途徑和參與方式。同時,為了保障媒體參與的有效性與公正性,應以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公眾參與的程序和方法。
再次,建立健全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機制的具體參與辦法。目前,在提高媒體參與國家和公共事務行為的制度化水平方面,一是要完善和落實已有的制度,二是要不斷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媒體參與的切實有效的制度。針對目前我國媒體參與推進政府職能中參與渠道窄、參與形式少的現(xiàn)狀,尤其應在拓展和優(yōu)化參與渠道,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的參與方式上進行大膽的探索,并使新的參與方式制度化。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方式的實施有利于媒體制度化推進政府職能:
開設媒體權威發(fā)布專版、專欄。政府通過媒體權威發(fā)布專版、專欄,推進政務公開。真正實現(xiàn)陽光政務,增加透明度,擴大群眾對政務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媒體通過這類專版、專欄,擴大影響力,提升公信力。這類專版、專欄所發(fā)布的,不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而要是真正對公眾有用、能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政府信息。比如,2008年2月16日,《昆明日報》用4個整版公布了從市委書記、市長到5區(qū)、1市、8縣及市直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聯(lián)系電話,同時詳細刊登了各領導的職務分工情況。這一專刊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報紙很快被一搶而空并數(shù)次加印,一時昆明紙貴,此舉被稱為“政府陽光政務的具體體現(xiàn)”。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未來政府職能改革和媒體發(fā)展的方向。
筆者認為,政府通過媒體向公眾公開電話號碼。應當成為媒體權威發(fā)布專版、專欄常規(guī)信息,表達政府接受全社會監(jiān)督的決心,增加老百姓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不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搭建活動平臺,將政府意志轉化為媒體的社會責任。政府以活動為載體與媒體開展合作,可以通過媒體擴大社會參與,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政府組織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民眾的廣泛參與,實現(xiàn)政府意志的有效傳播。建立政府主導、媒體承辦的活動機制,將政府意志轉化為媒體的社會責任,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媒體的積極性,運用媒體的大眾傳播渠道擴大活動的參與面,而且可以使媒體更好地為受眾服務,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新穎的活動策劃和豐富的活動形式能夠產(chǎn)生強大的吸引力,使群眾喜聞樂見且容易接受,政府與媒體都能夠通過活動較好地實現(xiàn)各自的訴求。
合作開通各類常規(guī)的媒體熱線。媒體和政府各部門可以根據(jù)媒體性質、介質的不同,開通各類媒體熱線,為政府直接面對公眾、服務公眾提供有效渠道。比如電臺,可以與交通管理部門合作,開通實時的路況熱線。目前湖南有湖南交通頻道開通的“交簪直播室”等,對公眾的出行幫助很大,湖南交通頻道也借此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而且獲得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交通管理部門也通過這些熱線及時、直接地服務了公眾,很好地履行了政府職能。對于一些主流報紙,則可以開設常規(guī)的政府公眾熱線,常年接受公眾咨詢、投訴等,媒體及時通過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向政府相關部門轉達社情民意。政府也通過這一渠道,及時為公眾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