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敬雅
如今,計算機網絡對于人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它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存環(huán)境——虛擬生態(tài)。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了人類的“第二生存環(huán)境”?;ヂ?lián)網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伴隨著學校的誕生而產生。在我國,高校校園文化最初只是以一種自發(fā)和分散的形式出現(xiàn)的,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逐步過渡到自覺和有組織的狀態(tài)。校園文化自產生至今,對學校教育和社會發(fā)展起著特殊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校園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導向、凝聚和輻射等功能外,還具有約束和激勵等特殊功能。傳統(tǒng)校園文化的活動組織交流一般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第一種是面對面的交流,如學生間、師生間的座談會。這種方式參與性好,針對性強,方便實用,但人員必需集中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若個別座談,范圍非常狹窄,因而掌握的資源、集中的智慧都非常有限,校園文化的意蘊不深,參與度與資源難于共享。第二種是通信交流,如書信往來。這種有效地提高了參與范圍,可集思廣義,內容豐富多彩,資料保存?zhèn)洳榉奖?,但交流時間較長,及時反饋性差。第三種是通訊交流。如電話、手機等。這種方式交流面廣,及時快捷,但不易保存或存本費用大。
隨著一體化網絡媒介的出現(xiàn),人們承襲了幾千年的、熟悉的、地域性的文化和精神世界面臨意義匱乏和價值虛無的危機。網絡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在“第四媒體”中,圖像符號偽裝成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現(xiàn)性的表象;傳統(tǒng)的時空生存模式轉化為普遍化、標準化、數量化的模式;虛擬的世界替代了人們的真實處境。關注著虛假世界圖像的人們構織出的是一個不可觸不可摸的存在意識當中的海市蜃樓。這與我國戲曲藝術的虛擬性有相似之處。在一場戲曲演出中,演員用水袖遮面就表示隔簾觀望;一只船漿就表示泛舟江上;常見的一桌兩椅,更可以根據情景的需要演化為門、洞口、山、樓等布景。通過演員的唱念坐打,以虛擬的手法表現(xiàn)時空。在燈火通明的舞臺上表演黑夜里的格斗,全憑演員一系列的虛擬動作表現(xiàn),成功的表演惟妙惟肖,在場的觀眾仿佛置身漆黑的夜晚目睹這場驚心動魄的打斗。網絡時空的虛擬個體與戲曲藝術中不同的是,演員或道具、布景由數字圖象或文本擔任,而且每一個虛擬個體都同時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通過數字符號的轉換,一邊表演,一邊觀看。更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身份,以多個面目同時出現(xiàn)。
虛擬校園文化的衍生沖擊著傳統(tǒng)的校園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比,虛擬校園文化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互聯(lián)網與衛(wèi)星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到多種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選擇和創(chuàng)造各種功能軟件的工具平臺。在虛擬的教育城域里師生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角色、性格、語言表達方式,如電子郵件、網絡尋呼、聊天室、論壇、新聞組多樣快捷的溝通方式。環(huán)境相對輕松和寬松。但同時,虛擬社區(qū)的建設對校園文化產生了一些影響:
沖擊了大學道德精神的永恒性。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的精髓,是校園文化發(fā)展的原動力?!坝篮愕牡赖戮瘛笔谴髮W精神的要義所在,是校園文化區(qū)別于其他亞文化,獨樹一幟的一個重要方面。網絡“無中心”的設計思想與其虛擬性和平等性的運作方式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大學的道德永恒性對學生群體行為選擇的規(guī)范效力和促進效力,以及其所起到的精神支撐與解釋依據正日趨式微。無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道德相對主義已威了諸多生活于虛擬社區(qū)中大學生承認的一條道德準則。大學虛擬社區(qū)所構建的公共平臺與上網者個人的行為隱秘性構成了既公開又私密的復合情景。在這種沒有“熟人”,虛擬交往的網絡空間中學生可以不受社會他律的約束“想怎樣就怎樣”,心理回歸到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本我”狀態(tài),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至于聊天內容的真實性、信息傳遞的可靠性,他們是很少問津的,大學“永恒的道德精神”會逐漸消解。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身份的不確定性,也為上網大學生構造了一個所謂言論“自由”,行為“自主”的“完全的自由”世界,發(fā)帖內容的極端性、不負責任性、反動性,也頻頻出現(xiàn)、屢見不鮮。學生如果長期沉湎于這種網絡環(huán)境而得不到正確、及時的引導,困惑于虛擬道德的相對性與現(xiàn)實道德的穩(wěn)定性的比較。必然導致人格的迷失和雙重人格的出現(xiàn)。這對大學“永恒的道德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異化了校園行為文化的現(xiàn)實性。行為文化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中對精神文化的反映。絢麗多彩、獨具韻味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動態(tài)中展示了校園文化的精神風貌,同時也拓展、充實了校園文化的內涵。良好的校園行為文化是和諧人際交往和高品位文化活動的融合,對校園文化的“傳遞”起到了促進和調適的功效,促使學生在進行人際交往和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園文化的濡染和熏陶。虛擬社區(qū)交往盛行下,大學生的行為樣式有了深刻的變化,“三點一線”的生活規(guī)律受到了觸動,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休憩方式發(fā)生了改變。虛擬社區(qū)在為學生交往提供有效途徑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閡人與人之間最基本情感交流的屏障,出現(xiàn)了人情淡薄,人際關系疏離的跡象。由于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心游萬仞,“逐萬物而不返”,使得學生樂哀于對個人心理的休戚,情感的宣泄,享受優(yōu)劣的計較和關切,淡化了對群體和個人生命意義的關懷,身心游離于校園文化活動之外,減少了對校園文化活動的關注。長此以往,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心理自鎖、自我至上、群體意識淡薄的情況。網絡對大學生行為的負面影響。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待生活群體歸屬和對校園文化建設趨同的程度,深刻影響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質量。
模糊了大學制度文化的規(guī)定性。大學制度文化的規(guī)定性給學生提供了行為模式,為校園正常的生活、學習、科研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虛擬社區(qū)在對上述校園文化層面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也正逐漸染指校園文化的制度規(guī)范。網絡的信息架構及創(chuàng)新對現(xiàn)存的制度規(guī)范或制度存量的滲透將日益深入,既存的制度必然要有所變動去適應網絡化趨勢和信息化管理的時代要求。制度的規(guī)定性僅是制度文化的一個表層體現(xiàn),其深層次的涵義是人與制度的結合情況,即制度的運作狀況。雖然網絡也有其內在的規(guī)定性和所謂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在開放共享、時空超越的網絡空間里以及虛擬交互的運作方式下,網絡的制度又是無秩序的、不確定的,對大學生的規(guī)范效力是微不足道的。在網絡上隨便慣了的大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對校園規(guī)章制度的抵觸心理,模糊了校園制度的規(guī)定性,導致各種違規(guī)現(xiàn)象(如利用上課時間上網)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校園制度文化。
以虛擬社區(qū)為主要載體的校園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客觀進程和必然趨勢,是不可避免且無法扭轉的,無論是虛擬空間的逼真超越達到何等程度。事物只能同時存在一個空問的唯一性和客觀實在性,清晰地劃分了虛擬與現(xiàn)實的分界是積極建構有活力的校園網絡文化的準則之一。在校園文化制度層的建設上,根據網絡對制度文化的影響及時做出反應,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針對網絡的負面影響。應及時調整原有制度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