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ne Le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The BetheMPeierls
Correspondence
2007, 506pp.
Hardcover
ISBN 9789812771353
Sabine Lee著
本書的作者在1992年還是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歷史學的博士生,當他參加當年劍橋大學的Dirac的紀念講座,聆聽了Rudolph Peierls的題為“對稱性破缺”的報告,深受啟發(fā),決定探求這位80多歲的老人為什么還活躍在研究前沿,并成功地引發(fā)科學家和非專業(yè)人士的強烈興趣。3年后,作者在Peierls去世前不久,采訪了他。在2小時的采訪中,老人經(jīng)常提到兩個人的名字。一位是他長達70多年的老同學和摯友,當時在Cornell 大學的Hans Bethe教授;另一位是他在伯明翰大學的老同事Gerry Brown教授。作者很快發(fā)現(xiàn)Peierls留下大量書面資料,其中可能最重要的是他和朋友之間的大量通信。而他同Bethe的通信多達幾千封。這些引人入勝的書信閃爍出這兩位杰出生命在生活和科學研究的光彩,也反映出他們所處時代的學術(shù)和政治的歷史環(huán)境。
Rudolph Peierls(1907-1995)是猶太人,早年跟隨Werner Heisenberg學習核物理,22歲因提出正載子理論解釋半導體的導熱和導電性質(zhì)而聞名。希特勒執(zhí)政以后,1939年他移居英國,在伯明翰大學教授物理,并與James Chadwick和Otto Frisch一起研究原子物理,1940年他和Frisch寫了一篇論文,闡述一種鈾裂變的炸彈的可能性。1943年,他和Otto Frisch,James Chadwick參加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與Robert Oppenheimer, Edward Teller, Enrico Fermi, Leo Szilard等一起工作,終于研制成功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的原子彈。戰(zhàn)后他又回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和牛津大學做物理學教授。重要著作有《The Laws of Nature》 (1955), 《Surprise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1979) 和自傳 《Bird of Passage》 (1985)等。
Hans Bethe(1906-2005),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猶太人。早年在慕尼黑大學跟隨Arnold Sommerfeld學習物理學,是一名有希望的理論物理學家。1931年去羅馬與Enrico Fermi一起工作。1933年已經(jīng)成為著名的原子物理、凝聚態(tài)物理和核物理家,但因德國的納粹種族法而被迫移民,先去英國,兩年后轉(zhuǎn)到美國的Cornell大學。他在戰(zhàn)前提出的恒星中氫M氦轉(zhuǎn)變的能量產(chǎn)生理論獲得196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成為美國Los Alamos 曼哈頓計劃的理論部的領(lǐng)導人,參與研制成第一個原子彈。戰(zhàn)后他積極推動反氫彈試驗以及限制核武器擴散等活動。他在Cornell大學培養(yǎng)出一大批杰出物理學家。1975年他退休后繼續(xù)工作在熱物理過程、沖擊波和中子反應等物理學前沿。
本書收集了他們倆長時期以來的大量通信,內(nèi)容豐富,不僅反映了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在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他們從事的大學教學,他們對研制原子彈的貢獻,后來發(fā)展到反對核武器競賽的活動以及他們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談慶明,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Tan Qingming,Professor
(Institute of Mechanics,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