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鐵志
文明的傳承是個廓大無邊的話題,其中包含了文化的傳承,又顯然不局限于此。
時至今日,留在新新青年腦中的,除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兩條高度凝練的政治原則以外,恐怕真正得以有效傳承的文化已經(jīng)不多。至于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古為今用”用什么,“洋為中用”怎么用,從來沒有也不太可能取得“高度共識”。在我看來,文明的傳承不只是專家學(xué)者的事,更是普通百姓的事。恰恰在這點上我們的缺失太多。
老百姓說到“文明”時,往往要和“禮貌”連在一起,這多少反映出一點群眾眼中的“文明觀”。而恰恰在這點上,我們常常是不那么文明的。動輒套話連篇、全然不講群眾觀點,熱衷于自說自話、自我話語爆炸,能叫“文明”么?駕駛高級轎車、一路狂奔胡亂變線瞎按喇叭,一副官老爺出行百姓回避的丑態(tài),能叫“文明”么?“你好、再見”專門說給外國人聽,而自己同胞輕則冷臉相向,重則惡語相加,能叫“文明”么?非典過去沒幾天。隨地吐痰罰款50元的規(guī)定隨即成為笑柄,公共場合忽聞“唿嚕”一聲,隨即便有“天女散花”,能叫文明么?朋友見面,非狂飲不能表達熱情,非爛醉不足以顯示好客,勸酒的、喝酒的都如臨大敵痛苦不堪,能叫“文明”么?說話言而無信、辦事全不靠譜,老實人是“笨伯”,“客里空”是能人,報喜得喜,報憂得憂,能叫“文明”么?遇事善用運動思維、好搞形式主義,今天你給我發(fā)個文,明天我給你報個件兒,表面上煞有介事,實際上不解決問題,徒然增加工作成本,耗費百姓稅銀,能叫“文明”么?一面享受農(nóng)民工帶來的生活便利,一面嘲笑和歧視人家“土老帽兒”,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民地位低下,丟下棍子打花子,能叫“文明”么?地大物不博,資源很匱乏,卻整日暴殄天物,胡吃海塞,幾十個文件管不住一張饞嘴,能叫“文明”么?不少大人自己昏昏噩噩度日,卻把“成龍”的希望全部壓在孩子身上,凡是自己不會的把戲全逼孩子練習(xí),殘酷地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能叫“文明”么?還有,表面上光鮮無限,內(nèi)里卻常有異味伴隨,出門在外儀表堂堂,而家里卻是狼籍一片,好像衛(wèi)生只講給別人看,自己只配臟亂地活著,能叫“文明”么?
請原諒我雞零狗碎地列舉了這么多。因為我知道一種文明如果不實實在在地蘊藏在民眾的習(xí)慣和素養(yǎng)中,而只蒼白地珍藏在國家圖書館的書庫里,或掛在那些專家學(xué)者嘴上,那實際上是非??梢傻?。俗話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我是一個看重細節(jié)高于看重學(xué)術(shù)理論的人。文明的秘密不僅存在于高頭講章之中,存在于紅頭文件之中,更存在于生活細節(jié)之中,存在于習(xí)慣成自然的規(guī)矩之中。中華民族是眾所周知的禮儀之邦,但長期的政治運動嚴(yán)重損害了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中華文明的古老輝煌需要重新振興,而振興需要漫長的時間。對于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而言,抱怨無補于世,等待不解決問題。惟有從我做起、從當(dāng)下的生活細節(jié)做起,才能使中華文明成為生生不息、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惟有每個中國人都成為有教養(yǎng)、懂禮貌、講規(guī)矩、重信譽的謙謙君子,文明的傳承才能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