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華
摘要: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品味時尚》人人都有得寫,而且都要“自己寫”,因此是個難得的好題材,完美地體現(xiàn)了國家與社會對中學作文試題的基本要求:時代性、公平性、人文性和思想性。
關鍵詞: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 《品味時尚》 基本要求
2009年6月,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了華彩的帷幕,在高考的各種考題中最能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是高考的作文題。一方面,它在高考中的權重大,區(qū)分度高,直接影響考生最終的“榮辱”,另一方面,作文是學生母語實際運用能力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且高考作文的命題思想對今后中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實施具有明顯的指導作用。
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為命題作文《品味時尚》,沿襲近幾年來的江蘇高考作文命題的呈現(xiàn)形式,此命題明確了考生的思維方向——“品味”,酸、甜、苦、辣由考生自己感受體會,“時尚”這一概念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與廣闊的外延,有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有“美與丑,雅與俗,好與壞”,每位考生心中自然都有自己的評價尺度,所以看似命題作文束縛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但實際~_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人人都有得寫,而且都要“自己寫”,因此,這個命題是個難得的好題材,完美地體現(xiàn)了國家與社會對中學作文試題的基本要求:時代性、公平性、人文性和思想性。
一、當今時代的標簽一時尚
高考是時代的產(chǎn)物,在各科的高考試卷中都能看到時代的信息,這是理所當然的。剛恢復高考時高考作文可看到“階級斗爭”痕跡;后來出現(xiàn)了議論文“一統(tǒng)天下”。對考生的“思辨”的能力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關的話題一般“大而空”;前幾年各省、市有了高考命題權。作文命題可謂是“百家爭鳴”、“爭奇斗艷”,大有向“玄學”、“另類”方向發(fā)展的趨勢,因此,近年來有許多省、市的作文命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非議,甚至有人建議廢棄作文這一高考形式,因為它對漢語的教育有害無益。2009年我省的高考命題擯棄了往年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話題,向考生傳達的信息很實在,貼近了考生的生活實際。走進了考生的內(nèi)心世界,真正實現(xiàn)了“落地為本”的高考作文命題思想。特別是現(xiàn)在“90后”的學生對“時尚”這個詞更不陌生,他們生活在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變革最為迅速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多元化促成了社會潮流最上層的漂浮物——時尚的蓬勃發(fā)展,從每年“歌壇”“影壇”的風起云涌、時裝服飾的五彩繽紛,到抗震救災英雄的感人故事。再到“神七飛天”的神州夢想,林林總總的時尚的人物和事件時刻都在撞擊著人們的心靈。時尚浸潤和感化了我們的思想和軀體,使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具現(xiàn)代氣息,也使我們的頭腦無所適從……如何讓我們關注這段歷史,2009年的江蘇高考作文試題提供了詮釋這一時代標簽一時尚的空間,借用考生的筆觸記錄、銘記這段中華文明史光輝的歷程。
時尚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感染力、時代性,青年的生理和思想處于人生轉折期、萌動期,此時他們最具有求新精神和冒險意識。最容易受到新事物、新觀點、新思想的熏陶和鼓動,一定是時尚文化的勇敢追求者、演繹者、創(chuàng)造者,是時尚真正的“粉絲”,其筆下的文字最能深切地體現(xiàn)時尚的精彩與無奈,真實與虛擬。
二、巧妙地避開了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學生的影響
現(xiàn)階段,我國家庭之間的經(jīng)濟收入差異是懸殊的,這對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閱歷影響很大。高考作文一定不能嫌貧愛富。不能只顧及城市學生而邊緣化農(nóng)村學生,當然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所以高考只有從人性的角度或社會基礎文化的角度命題,才能保證高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時尚是考生身邊的時尚,不是巴黎或上海的時尚,在不同地域和時代,時尚所承載的內(nèi)涵不一樣,考生們在各自生活的環(huán)境中感受身邊和心中的時尚,各有所得,各有所感,各有所悟。這個話題不是只偏愛能描寫“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的學生,生活在只見清山與綠水偏遠農(nóng)村的學生也能品味“處涸轍以猶歡”的情懷;家境富裕的學生可以以穿名牌服飾為時尚,家境貧寒的學生也可以以飲啜“心靈雞湯”為時尚。所以“時尚”這個話題巧妙地最大限度地避開了社會階層與經(jīng)濟地位對學生心理、生活習慣的影響,只要學生心中真的“有枝筆”,就一定在會在短短的三四十分鐘內(nèi)把心中的“時尚”以語言文字刻畫出來,完成一篇上乘之作??梢?,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充分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者對生活不同社會背景下考生的人文關懷。
三、對應試作文一聲棒喝
前幾年,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作文時引今博古,雄辯大論,教師都讓學生熟記已經(jīng)選定十幾乃至幾十個作文素材,美其名日“核心素材”,更有甚者讓學生牢記幾篇成型的范文,在高考時給“核心素材”“穿靴戴帽”并“不斷點題”,一篇成績中上等的高考作文就“新鮮出爐”了。這一“秘技”現(xiàn)已在大江南北得了大力的推廣,使得很多學校在高考作文考試中屢次創(chuàng)造“歷史性輝煌成績”。仔細分析一下一些高考“美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文的思想不是習作者自己的,而是“核心素材”和“范文”作者的,只不過是考生比較“靈巧”地把相關的素材套用了,但堆砌素材的痕跡十分明顯。參加過高考作文閱卷的教師更加明白這一現(xiàn)象——許多考生的作品都似曾相識,或者極其相似,“屈原含冤投江”“司馬遷忍辱寫《史記》”等素材在高考作文中屢見不鮮。是“抄襲作品”還是“獨立作品”難以確定?!疤煜挛恼乱淮蟪背蔀楫斀窀呖甲魑囊粋€“潛規(guī)則”。也有人說,難道這些優(yōu)秀的素材在高考時就一個都不可以用嗎?引經(jīng)據(jù)典才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親和力,是的,有許多素材確實表達人性的真、善、美,是人類不屈靈魂的寫照,但如果高考作文中都以這種程式化堆砌這些素材的方法進行寫作,那就不能真實地體現(xiàn)考生的寫作水平,失去了高考的測試功能和選拔意義,正如精彩的多媒體課件能掩蓋教師專業(yè)知識和組織教學能力的缺陷一樣。
如何改變這一“有目共睹”的現(xiàn)象是各個省、市考試院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命題方向上下功夫,要讓考生無法用現(xiàn)成的素材進行寫作,“強迫”考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想要說的東西。雖然這類文章看上去不那么有“文采”,但能真實地體現(xiàn)考生的寫作水平。江蘇2009年高考作文題就是以人人都能見到,人人都能體會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時尚命題,而且品味時尚是考生對時尚文化的自我再加工。是考生“個體”內(nèi)心思想的積淀,這個話題杜絕了“假大空”的說教,使得學生的習作具有強烈的獨特性和自我性,目前流行的作文素材還不能“前衛(wèi)”到能為今天的“時尚”說理的程度,所以很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如果2009年某學生還遵循老師的教導“故伎重演”,那他寫的作文就太牽強附會而不靠譜。所以2009年的江蘇高考作文試題是對一些學校前些年高考作文走“捷徑”教學方法的棒喝,遏制住了這種流行甚廣的作文應試教育模式。促使各學校充分地運用高考的指揮棒功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漢語言修養(yǎng)。
四、對當代中學生個性的一次廣視角的調(diào)查
有人認為作文考查的只是學生的漢語言的水平,是所謂的純文學,不必帶上對學生道德與倫理的拷問,這絕對是個偽命題。語言的功能就是在特定的時代下敘情、敘理、敘事、敘人,離開了時代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本。《滕王閣序》這樣的駢體文之所以流芳千古,絕不僅僅是華麗的詞澡,精辟的典故,工整的句法,更重要是作者將個人的思想個性融人了這個華麗外衣之中。讓學生說真話、寫真情,寫出自己的個性特色,這是高考作文命題的重要指標之一。2009年江蘇高考作文一方面是對學生漢語言自主應用水平的一次檢測,另一方面是國家和社會對當代中學生個性的考察,雖然當今無需把思想政治提高到“文革”時期的高度,但中學生的精神面貌對我們民族的發(fā)展和國家的穩(wěn)定還是至關重要的。時尚某種程度上就是張揚個性的代名詞。考生通過筆觸能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當代中學生對生活、理想和信念的真實個性情感,從而有助于政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了解當代學生的精神思想,采用更有效的教育和行政措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國家。
因此。2009年的江蘇高考作文很好地解決了中學語文教學所面臨的知識性、時代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老問題,而且向全社會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強化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基礎寫作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母語的運用能力和欣賞能力。這樣我們民族的基因——漢語言才能在二十一世紀很好地傳承并讓華夏兒女感受到講漢語的尊嚴和榮耀,從這一角度上說,2009年江蘇高考的作文命題很好地完成了時代交給中學語文教學的某一階段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