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華
【摘 要】要想重啟語文樂園的大門,使學生到樂園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就要讓他們充滿學習語文的快樂期望,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體會快樂,在快樂的語文學習中學會做人,因此融洽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輕松氛圍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利用語文自身的獨特魅力、教學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樂學語文,并通過現(xiàn)代化的電教手段組織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學習大語文,以增強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興趣;快樂;魅力;活動
根據(jù)筆者對語文課堂的觀察發(fā)現(xiàn):課堂氣氛大多死氣沉沉,學生無精打彩,懨懨欲睡。究其原因,主要是還是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愉悅因素,沒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興趣是一種學習動機,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的心理成分。要想重啟語文樂園的大門,讓學生在語文的樂園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我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一、讓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快樂期望
師生融洽是前提?!靶牌涞?愛其師”,反過來,“愛其師,信其道”。為人師首先要使學生在感情上有所親近、認同,這樣才能對教師的教學有更積極地認同。所以,教師應不斷充實自己,加強自我修養(yǎng),從而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增強親和力。
興趣是媒介。要想使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是對語文感興趣,并有較為扎實的語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積累,只有這樣,才可能厚積而薄發(fā),才可能吸引學生、感染學生。為此應特別重視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努力以美的教學語言去感染學生。如在和學生談話間,我經(jīng)常會說“我送你一句話”“我想起一句古詩”,在我的感召之下,學生逐漸開始積累、摘抄名句了。
輕松氛圍是關鍵。應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中有許多“朋友”可交,有許多活動可玩、有許多知識可學,語文學習豐富而多彩。教師要多一點燦爛的微笑,多一點誠摯的關愛,讓學生充滿語文學習的快樂期望。
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體會快樂
利用語文自身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培養(yǎng)語感。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
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笨梢哉f,“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做一些示范性朗讀或講解,使學生與作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真正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同時我注意了語感的培養(yǎng)。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朱光潛語),是一種較高的文字鑒賞能力。讀書時腦海里能形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生動活潑的立體畫面,能體會到文字背后的感情以及文字的樂趣,能感受出作者運用語言文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風格等,都是語感在起作用。這樣一種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應該怎樣培養(yǎng)呢?
其一是誦讀與揣摩,“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前人的經(jīng)驗仍可借鑒。讀得熟了,形象和思想感受自然,呼之欲出。生活語言本身就有許多生動活潑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看不出的意思往往能在誦讀中體會得到。教會學生利用生活體驗,有意識地聯(lián)系語言文字,為文中人物設身處地地想想,這樣深刻而敏銳的感受力才能培養(yǎng)出來。因此,在教學中我一般都會安排這樣幾個層次的朗讀:自由大聲讀,讀通順、讀準確;分小節(jié)細細品讀,每讀一小節(jié)又分幾個層次。比如教學第一小節(jié)時,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大聲朗讀,然后分小組分角色讀,在相互交流幫助下學生越讀越投入,再請同學比賽讀。分節(jié)讀完,請學生配樂誦讀。經(jīng)過一系列的朗讀后,學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比如《安塞腰鼓》、《濟南的冬天》等美文,就很適合這樣反復誦讀。其二是多讀與拓展。語感的優(yōu)劣,也來自于讀書的積累。書讀得多了,富有積累,感覺自然靈敏?;诖?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欲望,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積累語言資料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科學的閱讀。如借助課本篇目誘導學生看名著,抓住學生心理引導學生看文時以激發(fā)閱讀興趣或介紹一些名人傳記、科普讀物提高境界,發(fā)放報刊雜志擴大信息量等,讓學生欣賞、品讀,體會到詩情畫意。這樣不但增強了語感,而且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還提高了寫作水平。其三是寫作與提高。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凡是寫作水平高的人都是會欣賞的人。運用文字得心應手,沒有敏銳的語感是不可能的。反之文字經(jīng)過長期嚴格地訓練運用,推敲研求,也能培養(yǎng)出敏銳的語感。因而,應要求學生每日必練,寫讀書筆記、課文感悟或者隨思隨感,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并不定期進行交流,從而掀起廣讀詩文、練筆成習的熱潮。
利用教學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樂學語文。葉圣陶說過,“凡為教者,必須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fā)、引導,使學生逐步增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講,執(zhí)筆而自能合度?!痹陂喿x教學中,對于一些內容較為淺顯易懂的課文,可開展“我是老師”的活動,即學生之間進行互學、互教、互評。季亞琴科指出:“教別人——這是深刻、牢固的可靠手段,是促進學生的強大動力。學生給別人帶去的益處越多,他本人就能得到更有力地發(fā)展?!笔聦嵶C明,在這類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了,便成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者,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距離。
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去品味蘊涵在字里行間的人情美、自然美、語言美。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播放“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錄像投影,這種較直觀的電教手段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改變接受思維符號,把遠古的歷史人物拉到眼前,將學生從狹小的教室?guī)脒|闊無邊的大自然,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學得生動、具體、興趣盎然。
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通過課本劇表演、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快樂”起來。最后要創(chuàng)設愉悅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通過隊報、黑板報、學習園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學生的學習大多要以其生活體驗為基礎,因而應該強調在自然中、社會中、生活中學習。比如,讓學生找身邊的不規(guī)范字,為身邊的事物寫廣告詞等,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并不斷積累語文知識,從而帶動課內語文的學習。
三、讓學生在快樂語文中學習做人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钡聡逃业偎苟嗷菡f:“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給予學生以教育?!彪x開“人”的培養(yǎng),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我認為語文教學更是如此,教學活動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滲透德育教育。例如講解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不僅分析閏土的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含義深刻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惫膭顚W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想,只有做到了既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目的和價值。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多注入令學生愉悅的因素,時時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才能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切實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一種快樂的追求,讓語文學習真正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