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婦女問題就開始得到關注,但是其程度卻是微乎其微,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法國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法國啟蒙運動時期,以盧梭為代表的一派人認為,婦女是低一等人,應服從男性意志,在家里相夫教子,為社會培養(yǎng)所謂的理想公民。英國女作家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在1792年發(fā)表了《為女權一辯》的文章,批判了盧梭一派人的觀點,明確提出婦女應該在政治、教育等各個方面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權利。于是,第一次引發(fā)了女權運動浪潮。作為女權運動實踐與女權理論相結合的產(chǎn)物,“女性主義”(即feminism)一詞也就意味著婦女解放,追求平等權利。而我們從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可以分析各個時段女性主義鮮明的特點,推敲其發(fā)展歷程,欣賞這男權社會中文學世界的另一道風景線。本文通過對《推銷員之死》(以下簡稱《推》)和《欲望都市》(以下簡稱《欲》)兩部作品分別在不同時代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作品進行分析,揭示出在美國社會里“美國夢”這一永恒主題中女性角色的轉變,從而進一步分析女性主義在現(xiàn)當代的發(fā)展。
一、女性主義在美國的發(fā)展
在美國,女權運動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而女性主義發(fā)展也相應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女權運動與反封建主義相結合。在文學作品中主要體現(xiàn)為女性主義思想的覺醒。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美國當代小說家肖邦夫人。在肖邦夫人的代表作《覺醒》中,塑造了一個叛逆追求自我的埃德娜,她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與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背道而馳,甚至是“玷污”了19世紀美國傳統(tǒng)婦女的標準,偌大的社會卻容不下一個看似渺小的她,所以最后埃德娜不得不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從女性主義角度來看,她是一個勝利者,她無視權威、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的勇氣,使她雖敗猶榮。第二階段是進入20世紀以后,全球先后爆發(fā)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深刻影響了美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及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對美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及意識也帶來不小的沖擊。這時女性文學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婦女問題也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被提出來,婦女的自我意識和覺醒程度都較之前有所增加,女性主義作家們不僅要喚起婦女們追求平等權利的意識,還要號召婦女們要擺脫傳統(tǒng)觀念這一枷鎖,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追求獨立,成就自我夢想。在這個時期還有另一值得我們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崛起。我們可以看艾麗絲·沃克的《紫色》,情節(jié)簡單,卻深刻地反映出了黑人婦女在與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對抗中,努力尋找自我價值的勇氣和決心。第三階段是20世紀后期,女性主義文學從單純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轉而發(fā)展成為女性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批評主要是指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進行重新闡釋和解讀,肯定女性自身價值和女性價值觀念。
二、什么是“美國夢”
“美國夢”(American Dream)這個名詞于1931年第一次出現(xiàn)在詹姆斯·圖拉斯洛·亞當斯的著作《美國史詩》一書中,而它作為美國社會的理想精神卻可以追溯到17世紀早期。當在歐洲大陸受到迫害的第一批歐洲人懷揣著靠自己的勤勞就能過上理想生活的信念踏上美洲大陸的那刻起,“美國夢”就誕生了。無限的土地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大家都相信只要聰明、勤奮和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種源于清教徒的信念在18世紀便由本杰明·富蘭克林自身的傳奇經(jīng)歷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蘭克林通過其自傳宣稱,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度, 良好的品德會給人帶來財富。因此金錢是一個人品德的體現(xiàn)而不是讓人感到羞恥的東西,而且金錢也會讓人得到愛情和贏得尊重。羅素·康威爾在他的《鉆石寶地》中說道:“在這里男男女女都有得到財富成為富人的機會……你沒有當窮人的權利。你的職責就是要成為富人……”(Cornwell Russell,1986:20)。作為19世紀美國夢的積極倡導者,小霍雷肖·阿爾杰在其作品中也多次給讀者傳達這樣的信念:無論你是誰,只要你盡全力勤奮努力地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在這些作品的宣揚和鼓勵下,“美國夢”更加慢慢地深深地根植于美國人的心中,成為了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
三、琳達與美國夢的破滅
“‘美國夢確實鼓舞人心,激人上進。但是美國夢在20世紀頹廢了,腐朽了”(謝元花,1998:69) 。 進入20世紀后,美國迅速從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國家發(fā)展成了一個發(fā)達的工業(yè)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的分化日益嚴重,貧富差距逐漸加大,使得“美國夢”對在美國占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而言只是一個神話,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在狂熱的追逐中,社會變得畸形,人們變得惆悵、迷茫和空虛,以富蘭克林那種個人奮斗主義為中心思想的美國夢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對機會主義、金錢和享樂的崇拜。人們認不清現(xiàn)實,將幻想與現(xiàn)實混淆在一起,為了追逐心中的“美國夢”,不少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以阿瑟·米勒的名著《推》為代表的許多文學作品都通過對小人物的悲劇的描寫對美國夢提出了質疑,以悲劇人物的崩潰象征著美國夢的破滅。而從女性主義文學角度來看,包括阿瑟·米勒在內的很多作家都無一例外地以男權社會為背景,更多的是關注男性作為悲劇人物的命運,而忽視了女性的存在。事實上,在那個時期,女性也是美國夢的犧牲品,這一點在《推》這部戲劇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
在20世紀中葉,《推》一經(jīng)上演,就引起轟動,之后對美國社會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锻啤返哪兄魅斯ぢ迓且幻其N員,曾經(jīng)希望通過兢兢業(yè)業(yè)的辛勤工作出人頭地。他一生都在追求成功的夢想,因為他相信成功能給他帶來愛和自由,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他錯誤地過分強調受歡迎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受歡迎就能獲得成功。威利對于成功的強烈欲望和對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導致了自身的人格扭曲,同時也造成了他的兩個兒子比夫和哈皮的人格扭曲,這也就使得父子之間,特別是威利和比夫之間的矛盾產(chǎn)生,并且伴隨著威利事業(yè)走向低谷,矛盾逐漸激化,家庭也在這種矛盾的激化中變得分崩離析,這樣,威利的太太,即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琳達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美國夢的另一個受害者。戲劇中的琳達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美國婦女,是過去美國文學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沒有主見,沒有夢想,也沒有眼光,有的只是對丈夫的順從。她體諒丈夫四處奔波的辛苦,細心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對于威利的百般挑剔,琳達也絕無怨言,對于威利所描述的輝煌的過去她全然相信,沒有一點懷疑,而且還不斷地給她的兩個兒子講述,為的就是讓兒子們尊重自己的父親。當威利告訴她他不能好好開車時,她不止一次地安慰威利,那只是一個好好休息和換一副眼鏡就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當她的兩個兒子惹威利生氣的時候,她毫不客氣地指責他們,不僅要求兒子跟威利道晚安,而且為了改善兒子與丈夫之間的緊張關系,她還極力要求兒子與丈夫共進晚餐。琳達對于威利的保護與其說像一個妻子不如說更多的像一個媽媽。在面對丈夫的感情背叛時,她選擇了沉默和原諒。琳達作為家庭的傳統(tǒng)衛(wèi)道者純粹得很徹底,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放棄了自我的追求,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只是為了維持一個幾乎支離破碎的家庭的完整。威利在夢想破滅后選擇了自殺來擺脫美國夢帶給他的痛苦與折磨,留下琳達一人獨自承受孤獨和煎熬。琳達像大多數(shù)的美國人一樣,成為了美國夢的受害者。
四、新時代女性的美國夢
從《推》中女主人公悲慘命運,我們不難看出,社會是屬于男人的,對夢想追求的權利也是屬于男人的。長久以來,婦女們生活在傳統(tǒng)父權制度之下,社會、法律、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都是建立在男性優(yōu)于女性而女性必須服從男性這一理念之上。美國夢都是由男人們去實現(xiàn),并且從未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而傳統(tǒng)婦女們只是夢想追逐過程中的一個配角而已。這似乎證明了“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后都有個默默無聞的女人”這句話是對的。傳統(tǒng)婦女好像也沒有要渴望去認識自己,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xiàn)自我。她們只是希望在婚姻中找到一席之地,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在現(xiàn)代社會,美國女性越發(fā)獨立,她們不再寄希望在婚姻中尋找自我,甚至有的時候有些不屑。她們有自己體面的工作,有賺錢養(yǎng)活自己的能力,而不再需要依附男人。對于未來,她們也不再迷茫,不再聽任自己丈夫的擺布,而是有著自己的追求和規(guī)劃。在婚姻關系中,婦女們除了需要有一個體貼她們的丈夫,一個可愛的孩子,她們也需要有能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工作。有時候,在一段戀愛關系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決定自己的命運似乎比擁有一段穩(wěn)定的男女關系更為重要。她們深信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也能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美國夢”。
美國HBO臺打造的情景劇《欲》是一部專為女性拍攝的系列片,有著濃厚的女性主義色彩,充分展示出了現(xiàn)代女性的獨立性和對個性解放的強烈欲望,一經(jīng)推出就得到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队分v述的是住在曼哈頓的凱莉、夏洛特、馬蘭達和薩曼莎四個30歲女人的情愛故事。故事是以凱莉的口吻來進行講述的。凱莉本人是“性與都市”的專欄作家,敏感尖銳的個性使她兼具感性與理性。夏洛特熱衷于追求浪漫,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她完全相信愛情和婚姻,是四個女人中最早步入婚姻殿堂的人。馬蘭達是一個事業(yè)有成的律師,同時她也是一個未婚媽媽,代表著堅強獨立而又理性的女性形象。公關經(jīng)理出身的薩曼莎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信心的人,她總是有辦法讓各式各樣的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這四個女人,不再年輕,但是她們仍舊時尚漂亮,充滿自信,擁有各自成功的事業(yè),對未來也充滿期待。她們需要愛情,也樂此不疲地追求著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愛情,但是她們從不屈從于任何一個人,在婚姻中不愿再是被動角色,與之相反,她們要完全掌握婚姻的主動權。她們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tài)度是對婚姻是女性唯一歸宿的傳統(tǒng)觀念的全盤否定。
五、小結
《推》和《欲》兩部劇分別為我們刻畫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琳達是傳統(tǒng)婦女形象的化身,她集溫柔、賢慧、忠貞的傳統(tǒng)美德于一身,為了自己的丈夫,她愿意犧牲自己的所有,家庭對她而言就是一切,她沒有自我,無論威利把她置于何種境地她都從未想過要逃離家庭婚姻的束縛,她似乎生來就是為了丈夫而活,因此,丈夫的人生就是她自己的人生,丈夫的追求就是她的追求,所以到最后當威利的美國夢破滅的時候,琳達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美國夢的犧牲品。而凱莉、夏洛特、馬蘭達和薩曼莎的理想、主張可以說是跟琳達完全背道而馳。她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以她們四個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不再甘于站在男人們的背后,她們有自己的夢想,對未來也是樂觀積極,她們在工作生活中不斷追求夢想,努力尋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她們不再是美國夢的受害者,相反地,她們是美國夢的追求者。家不再是婦女們唯一可待的地方,走出“家庭”這個束縛人性的牢籠,她們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著掌控自己命運的主動權,有想要實現(xiàn)自我的渴望。因此,琳達和凱莉等四人之間個性及信念的鮮明對比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美國夢”中女性角色的巨大變化,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女性主義的縱向深入發(fā)展,更大程度上鼓舞了現(xiàn)代女性去追求自我,找尋夢想,最終實現(xiàn)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Conwell, Russell H. Acres of Diamonds. Old Tappan: Revell, 1986.
[2]http://www.hbo.com/city/.
[3]阿瑟·米勒. 推銷員之死:選評[M]. 姚克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謝元花. 蓋茨比——美國夢的犧牲者[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98.2.
[5]張巖冰. 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黃登嫻 (1982—),女,四川廣漢人,四川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外國語學院飛行基礎英語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