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連生 袁開文
教育教學是學校的工作中心,學校管理說到底就是教育教學管理。而決定教育教學質量主要因素是教師。因此,各校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本著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fā),制訂一系列的考核辦法和獎懲措施。但是由于教育教學中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于是人們引入了企業(yè)績效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如今,量化考核已成為不少學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校采取的主流評價渠道,也成了學校的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受到了許多教職工的歡迎。
一、突出了評優(yōu)評先的公正
量化考核相對于原先學校管理在教師評優(yōu)、評先、職稱評定等方面的模糊處理與暗箱操作,有了很大的公正性。它以數(shù)據(jù)的形式直觀地反映了一個教師各方面的情況,打破了原先民主測評、領導研究所出現(xiàn)的平均主義、印象主義、好人主義,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持之以恒的評比辦法,教師還可以視之為奮斗的目標。
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量化考核標準使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細致,尤其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量化考核提供了教師在教學理論的指引下和基于平時教師樸素觀察之間的更為科學的研究學生的平臺,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的方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師自己也可以對照量化標準以及所得分值,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
三、完善了學校的民主管理
學校民主管理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公開,量化管理促進了學校管理的公開化??梢哉f,敢于真正采用量化管理的學校,必定是比較民主的學校,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比較強的學校;采用量化管理的校長是能夠依靠教職工辦學的校長,能夠傾聽教職工不同意見的校長。
但是,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農業(yè)。它與物化的企業(yè)管理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農業(yè)的對象是有生命的生物,農業(yè)生產的過程其實是生物生長的過程,它強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而企業(yè)生產的對象是沒有生命的原料,其生產過程是產品的定型和批量生產,強調的是“標準化、批量化”。因此,量化考核在類似農業(yè)的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了一系列不足,如教師的出勤可以量化,但無法量化端坐辦公室中教師是否在一門心思地鉆研教材;教師的教學成績可以量化,但無法量化其對學生良好品質形成的深遠影響;教師的論文數(shù)量可以量化,但無法量化其對教科研的熱愛程度……即使可以量化的內容,如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評選,由于主管部門制訂時考慮不夠全面,農村教師恐怕永遠只能望洋興嘆,甚至灰心喪氣。
世上沒有靈丹妙藥!沒有哪一種措施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在當前社會誠信價值體系還沒有建立的背景下,推行量化考核,不失為明智之舉。量化考核中出現(xiàn)的那些少數(shù)問題正好成為引發(fā)管理者思考的酵母,變成了促進管理水平提高的催化劑。
首先,管理者要正確認識量化考核。量化考核的目的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它不是為了區(qū)分等級,也不是為了“考核”教師,堂而皇之地給教師排名次。學校管理者不能只看數(shù)字的大小,不看數(shù)字背后的含金量,不想數(shù)字之外的東西,要兼顧不同崗位的區(qū)別,同一位教師今天與昨天的變化。
其次,要建立科學的量化評價標準。量化的內容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上下、多輪討論,保證具體明晰,每一個項目都進行詳盡的分類和細化。對于教師反響強烈的考核內容要認真調查,反復研究,積極論證,不斷完善。量化是“無情”的,但內容可以“有情”,操作可以“有情”,努力的過程可以“有情”。
再次,要將量化考核與其他評價相結合。學校應建立和完善常規(guī)量化評價與非常規(guī)主觀評價相結合,工作或學業(yè)的過程評價和基礎性發(fā)展目標評價相結合,學科成績評價與專業(yè)成長記錄相結合;要將量化考核與質化考核相結合,與平時考核相結合,與學校的班級、年級組考核相結合,考核的程序要易于操作。
最后,要不斷思考和改進量化考核。教師是一種良心的職業(yè),其文化知識、人格素養(yǎng)較高,更應該加強人性化管理。因此,管理者在合理使用量化考核激發(fā)教師的積極性的同時,對于教師中的弱勢群體,不能簡單地抱怨。不負責任地批評,而要換位思考,給予更多的關愛。這樣,在量化考核中,讓教師感受到來自領導的人文關懷,將干群之間的交往、互動上升為心靈間的交匯、融洽,形成既有制度的約束,又有人文關懷,既有個人心情舒暢,又有整體嚴格和諧的工作局面,最終達到學校和諧管理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