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愷元
賺錢是為了什么?
有一次我問一個MBA的學生,你為什么要拿MBA學位?他說:我在這工作,工資不夠高,我想換個工作能夠多賺點錢。我問:你為什么要多賺點錢?他說:能夠多賺點錢可以有更大的權。我說:你為什么要有更大的權呢?他說:有了更大的權可以賺更多的錢。
這人腦子壞了,對不對?他轉(zhuǎn)不出這個怪圈,問題是很多人腦子都轉(zhuǎn)不出這個怪圈。但你仔細想想,發(fā)展經(jīng)濟、賺錢,不管對個人也好還是國家也好,都是一個手段并不是一個目的。一種手段,賺的錢能夠買你要的東西,最終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我這里所說的幸福感不光是吃喝玩樂,也包括精神,我這里就把它叫做幸福。很多人不喜歡用這個詞,但是這個詞是廣義的一種感受,這其實是一個很終極的問題。你仔細想想人活著追求的東西,其實就是你透過一層層最后追求兩個東西的問題,一個是生存,達到了生存就是為了追求幸福。美國的《獨立宣言》說人有最基本的三個權利,一個是life,一個是liberty,一個是pursuit of happiness,就是生存、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其實這三個可以歸結為兩個,就是生存和對幸福的追求。自由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為在發(fā)表《獨立宣言》的時候自由特別重要,liberty的目的是什么?也是為了能更好地生存和幸福。既然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幸福,那么為什么我們大家要這樣子追求財富呢?這里不管個人還是國家都有一個很基本的假設,就是增加了財富就能增加幸福。盡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認這個事情,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這樣去想、這樣去做的。那么問題是增加了財富是不是能增加幸福,這是一個想當然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科學研究財富和幸福的關系還是一門很新的科學,而且這門科學還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其實我們知道的問題要比我們知道的答案多得多。今天我就想稍微來講一下這方面我們面臨一些什么問題,我們知道一些什么結果。
財富增加了,幸福增加了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究竟增加了財富是不是增加幸福呢?美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積累了一些數(shù)據(jù),用今天的美元來計算,美國的人均GDP在過去50年中,差不多增加了3倍。今天美國人擁有很多在20世紀50年代不可思議的東西?,F(xiàn)在每家都有一輛到兩輛汽車,冰箱等東西更不在話下,而且現(xiàn)在家家都有洗衣機,大多數(shù)人都有非常寬敞的房子。上世紀50年代條件肯定要比現(xiàn)在差得多,那么在積累這些財富的時候,它用了很多的資源,不管是人力資源還是自然資源,甚至還要掠奪別的國家的資源。目的是什么呢?當然有很多目的,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國民的幸福。那么增加的財富、增長的GDP是不是增加了美國人的幸福呢?研究表明,在這50年中,美國人的平均幸福程度毫無增加。
我們再看一些別的結果。這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調(diào)研,涉及很多國家,研究不同國家的人均GDP和這些國家人均幸福程度的關系。這些國家中間,美國是最富的一個國家,它的幸福程度相對來講比較高但不是最高的。中國當時的GDP還比較低,但是中國人挺開心的。再看看從蘇聯(lián)獨立出來的國家,這些國家又窮又不開心。一個國家的收入和它的平均幸福程度是一個concave的曲線,往往你收入到了一定程度,最終差別就很小。剛才我們說過,從一個國家來講,隨著財富增加幸福并沒有增加;但是從綜合國家來講,確實富有的國家平均比窮的國家的人要開心一點。
講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說,錢還是很重要的,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是對的,但這句話的含義往往是不對的,這句話的含義是為自己拼命賺錢找一個借口,就是說我可以賺很多錢,這句話對很窮的人來講是對的,但對有一定財富的人來講這句話并不對。我們舉個例子,沒有錢不能造福,因此很多人說我要拼命賺錢,這個邏輯是很不對的,就好像是講作為一個畫家,沒有顏料你畫不成畫,所以作為畫家我要拼命收集顏料。那作為一個畫家你光收集顏料行不行呢?怎樣才能畫出一幅好畫來,首先我們需要顏料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去搭配這些顏料。你光給顏料不夠,是個基礎,更重要的是如何搭配這個顏料。
所以現(xiàn)在講到我們的主題,其實有兩種辦法可以使一個人開心。第一個辦法,我舉個例子,一個孩子你給他一些積木,他玩積木不開心,你有什么辦法?一個辦法是你給他更多的積木;還有另一個辦法是,你教他怎么搭配出比較有意思的圖案來。其實這兩種辦法是互補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往往注重第一種辦法,是怎么樣來增大財富,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你要畫畫就要有顏料;但是這還不夠,我們要補充這個科學,就是怎么樣來搭配這些東西。幸福學就是這樣一門科學。
中彩票的人比一般人更幸福嗎?
下面我講講幸福學究竟是什么。它其實是研究人對事物的主觀幸福感受的一種規(guī)律,我們對這些規(guī)律的研究就像牛頓研究物體運行的規(guī)律一樣,我們是研究人的規(guī)律。這里面有很多規(guī)律,但其中大部分我們還不知道,幸福學現(xiàn)在說得好聽點是一個非常前沿的學科,說得難聽點現(xiàn)在還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科。今天我想給你們講幸福學中相對知道比較多一點的規(guī)律,特別著重講兩個規(guī)律,其實這兩個規(guī)律是一對矛盾的兩方面,一個叫做contrast effect,一個叫做 adaptation effect,即反差效應和適應效應。
我舉個例子以便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了解。我有一次到墨西哥城去玩,它有很多特點,其中一個特點是空氣嚴重污染。那次很不巧我肚子疼,得找個廁所,但這公共廁所真是臭得一塌糊涂,待了十幾分鐘以后我就覺得它不那么臭了,等到我跑出那個公共廁所再聞墨西哥城的空氣時竟比阿爾卑斯山的空氣還新鮮。好,在我剛才的例子中,我剛進廁所覺得臭得不得了,這是反差效應;過了段時間不覺得它臭了,是適應效應;出來又覺得空氣新鮮,是反差效應。
有一個很出名的研究,一個學者叫Brickman,他跟蹤美國一批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那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他跟蹤他們看他們的幸福程度;同時還跟蹤了一批遭遇車禍并且終身殘疾的人。人們往往會認為,中大獎的人會一生幸福,殘疾的人會一生痛苦。但事實上,事后不久,得大獎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經(jīng)和一般的人,即沒有經(jīng)過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的人的幸福程度幾乎一樣。而那些殘廢的人,確實幸福程度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差距比絕大部分人包括他們自己預測的要小得多。這個研究是在幸福研究中比較早的,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這個研究說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極端的事情,中六合彩和終身殘廢,人都會適應,并不是100%的適應,但是他的適應程度往往比大部分預測的要強。
這里再舉一個例子,婚姻。絕大部分人要結婚是為了什么?很多人結婚都沒有想清楚為什么要結婚,我的同學結婚,所以我也要結婚,很多人是這樣子,對不對?還有就是我的爸爸媽媽結了婚才生出了我,所以我才要結婚;我年紀大了,老媽叫我結婚。但是也有很多人想得比較清楚,覺得結婚比較幸福。我們小時候看了很多,特別是西方的一些童話,如果有個幸福的婚姻然后會永遠幸福下去。很多人會這樣想。確實有很多婚姻是很幸福的,但從統(tǒng)計角度來講,我們來看看最近的一個研究,它追蹤年輕人婚前和婚后的幸福度,結婚以后和結婚前差不多,說不定還不如結婚前。
對于威脅生存的東西,比如饑餓,人就不容易適應
我講到現(xiàn)在,給大家一個感覺,對什么都是適應,既然人對什么都適應,那還追求什么東西?為什么我們還要拼命去賺錢?我們坐車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系保險帶?最多出車禍成殘廢,又怎么樣呢?但問題在于人也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會產(chǎn)生適應。那么人對什么東西會產(chǎn)生適應,對什么東西不會產(chǎn)生適應呢?這又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據(jù)我現(xiàn)在的了解,人對以下這三個東西相對來說是不太適應的:第一個是比較極端的東西,影響一個人生存的東西就不容易適應,比如說人對饑餓是不容易適應的,如果人對饑餓能適應,那太好了,對于減肥的人就太開心了。第二個是人對很多絕對的東西是適應的,但在比較中會產(chǎn)生刺激,這樣的東西如果說容易帶來社會比較或前后比較的話,會不容易適應,我待會兒可以舉些例子。第三,人往往對恒定的東西比較容易適應,但對變化無常的東西不容易適應。
這里分別舉幾個例子。首先是房子大小的例子,現(xiàn)在很多人都要買房子,有小的房子就要大的房子,有大的房子就要更大的房子,從房子大小來講,適應規(guī)律是怎么樣的?我們舉兩口之家為例,第一個,人對極端的東西不容易適應,就是如果兩口之家住的房子太小,只有20平方米,上海人叫“鴿子籠”,這是不容易適應的,住在“鴿子籠”里的人要比住100平方米的人不開心,總是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容易吵架、容易煩、容易壓抑、容易緊張等等,這是比較極端的東西,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兩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其實跟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沒有太大的差別。
第二點,如果你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你開不開心?很多人說蠻開心的,其實并不完全因為在上海市中心,或因為150平方米帶來開心,而是因為絕大部分你的同胞還無法在上海市中心買下150平方米的房子,所以你為有這樣一套房子感到開心,這是比較產(chǎn)生的。如果人人都在上海有一棟洋房的話,你覺得在上海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就特別不舒服,比較會產(chǎn)生開心和不開心。
第三點是變化,變化會產(chǎn)生開心和不開心,這點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你現(xiàn)在兩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你的開心程度如果是5(5為權數(shù),共有1~10),你突然搬到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你會不會開心?會。變化會開心,就像你突然中了獎以后會開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往往這段時間是少于一年的,你的開心程度又回到住100平方米時的開心程度,在變化過程中你是會開心的。
我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三個問題。比如,一般的噪音我們是很容易適應的,但對很響的噪音我們不但不容易適應,而且時間拖得越長會越難受。同樣,對溫度也是這樣,手放在熱的水里你會適應,但太燙的水你不但不適應,而且會越來越難受,手都會被燙傷。再比較聲音也是一樣,不響的噪音蠻容易適應的,但是一下子噪音沒有了或者是你跟別人說話,那你就可以知道這個噪音有多響。最后,一個恒定的聲音是比較容易適應的,但聲音一會兒響一會兒輕就不容易適應,你總是會產(chǎn)生一種刺激。這就是為什么警報故意一會兒響一會兒輕,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北京、上海、成都、武漢、西安、杭州,哪個城市的人最幸福?
這三個變化的問題到底有什么意義呢?經(jīng)濟學家萊亞德舉了個例子。如果在一個看臺上觀看足球。首先大家是坐著,坐著的時候看得還可以,但是為了看得更清楚,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由于他站了起來,大家都站起來了。當大家都站著時,看清楚的程度與大家都坐著時是一樣的,但結果是大家都站著看。對物質(zhì)的追求很有這種味道,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從幸福的角度講是一個零和游戲,但是它卻耗費了很多。
下面再講一個我在中國的一個研究,中國的一些城市包括成都、武漢、西安、杭州、北京和上海,這些城市中人均月收入最低的只有1000元多一點,最高的是上海和北京,超過2500元/月,在這6個城市中哪個城市的人最幸福、哪個城市的人最不幸福?成都是最幸福的,而成都的收入?yún)s是6個城市中較低的。這說明城市居民的收入與幸福程度并沒有明確的相關性。但我們還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把每個城市切割成不同收入的人群,有六個層次。這里探討很有趣的現(xiàn)象,盡管前面說富的城市并不比窮的城市開心,但是在同一城市里面,富人往往比窮人幸福。這是為什么呢?
富人開心,窮人不開心,這符合我們剛才說的比較原理,就是在同一個城市中,有的人可以住得起市中心的房子,有的人住不起;有的人開大型越野車,有的人騎破的自行車。在同一個城市中我們很容易比較,但對跨城市來說,我們很少把自己的窮富程度與別的城市的窮富程度相比。所以,跨城市而言,財富和幸福就沒有明確的相關性。
我再問一個問題,假如現(xiàn)在你的年薪是10萬元,你的公司利潤不錯,給你兩個選擇:(A)年薪升到11萬元;(B)每年不定期給你一點獎金,總額差不多1萬元。你是員工的話會選擇哪一個?當然會選第一個。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個領導,要給員工多一點福利的話,你應該選A還是B呢?會選第二個。為什么第二個給員工帶來的幸福程度要比第一個高?原因在于剛才我所說的變和不變原理。升工資,10萬元和11萬元沒多大區(qū)別,而不定期拿獎金是一種不斷的變化,所以每次拿獎金時都會帶來新的刺激和新的開心,雖然過一段時間它也會回落。
給獎金比升工資還有一個好處,如果公司的財政在某一天緊縮了,如果你是升了員工的工資,你就得降他們的工資;如果你給了他獎金,你就得停發(fā)獎金。降工資和停發(fā)獎金兩者比較起來,降工資給員工帶來的負效應會更大。所以,與升工資相比,給獎金會給員工帶來更大的幸福,而停發(fā)獎金又使員工不那么不高興。
你會買離上班近的小房子,還是離上班遠的大房子?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幾乎所有的事物歸為以下四類:容易適應的好事,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容易適應的壞事和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穩(wěn)定的、與物質(zhì)相關的享受,比如住大的房子、開豪華的汽車等。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不斷變化的、可帶來驚喜的享受,比如旅游、社交、藝術創(chuàng)作等。容易適應的壞事是指穩(wěn)定的、往往是物質(zhì)上的匱乏,比如住較小的房子或較低的收入。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往往是不穩(wěn)定或不可控制的、不斷帶來焦慮的痛苦,比如受老板的氣或從事危險的工作。從我們以前講的適應性理論而言,我們能得出下面的結論:在追求好事的時候,我們盡量要追求不容易適應的好事,而在避免壞事時也應該盡量避免不容易適應的壞事。
最后一個例子,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很多城市里面很多白領賺了點錢都會做這樣的選擇,比如上班地方是在市中心,他的收入不是無限的,所以要么是在離上班近一點的地方買一套小的房子,要么是在遠的地方買一套大的房子。選擇什么呢?很多人現(xiàn)在是越買越遠,房子越來越大,這是一種錯誤的選擇。你房子看起來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房子的大小對你的幸福程度的影響不是很大。如果你住得很遠每天要上下班,這會給你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每天花在路上要3個小時,這3個小時的機會成本拿走了你什么時間?拿走的往往是你真正能夠產(chǎn)生幸福的東西的時間。
適應性和反差性是幸福學中的一個規(guī)律,就像牛頓定理一樣,這是很有規(guī)律的東西,很多人用數(shù)學把人對不同事物遵循的方式給寫下來,但很多人不懂這個東西,也不知道怎么去應用它?,F(xiàn)在從幸福學的角度講就在研究這東西,不管是個人決策還是公共決策都可以用這些東西來指導。就如我開始講的,經(jīng)濟學是發(fā)展經(jīng)濟,但發(fā)展經(jīng)濟本身不是終極目的,即使經(jīng)濟學家也承認這一點,我們怎么來把發(fā)展物質(zhì)的東西轉(zhuǎn)換成幸福,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經(jīng)濟學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富裕的世界,幸福學將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的世界。
(摘編自《中外書摘》《新民晚報》)
>> > 鏈接
幸福的10大要素
美國著名的健康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博士最近向外界公布了他對幸福的最新分析和看法,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公眾的認可。邁爾斯博士對幸福看法的10大要素是:
一是必須擁有健全的身體和健康的體魄,這是幸福的基石。吃食物不挑剔,說話有條理,走路穩(wěn)健,身體內(nèi)外沒有或少有疼痛感。
二是切合實際的目標和期望,這是幸福進入無限循環(huán)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目標追求,幸福的河水就會在懶散中干涸。
三是自尊,這是幸福的支架。在家里,在外面,要懂得自己所承擔的角色,不違心地貶低或奉承他人。
四是控制感情,這是幸福的規(guī)則。過分地壓抑或過分地放縱自己的感情,往往會和幸福相悖。
五是樂觀,這是幸福的源泉。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保持樂觀。
六是豁達,這是幸福的開闊地。及時刪除心中那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要明白受納包容可免去許多節(jié)外生枝的煩惱。
七是益友,這是幸福的開心果。一位益友就是一眼幸福的噴泉,在很多時候,所產(chǎn)生的效應是令人驚喜的。
八是合群,人緣好,幸福自會來。在任何時候和場合,要想方設法和所在的人群和氣相處,切忌自以為是。
九是挑戰(zhàn)性的工作和活動性的消遣,這樣的一張一弛,才會有幸福的交替出現(xiàn)。不能迎接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不會及時休閑娛樂,這樣的幸福是沒有意義的。
十是團隊意識,這是幸福的蓄水池。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公司,所做的事情盡量要想到全局,要具備團隊榮譽感。記住了,孤獨很難有幸福的空間。
這些和幸福有關的10大要素,如同一把丈量幸福的標尺,它將無形的幸福具體化了,丈量出每一個人距離幸福有多遠。只要我們心里擁有這把尺,并用它去丈量我們的言行,那么,我們就一定能時時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