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敦浩 吳利民
地形與等高線(等深線)是九年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其標準為:①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②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等高線或等深線圖的判定是學生以后學習等值線圖(等壓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圖)的基礎,該內(nèi)容一直是九年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難點,因為把形態(tài)各異的立體地形,變?yōu)槠矫娴牡雀呔€或等深線圖的過程,學生難以理解;特別是通過等高線或等深線的曲線變化,讓學生建立立體概念并進行空間定位,學生更難理解。所以關鍵有兩點:一是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地形模型變?yōu)榈雀呔€圖的過程;二是判別等高線圖或等深線圖時,大腦中要建立虛擬的地形模型,并在上面進行空間定位。
根據(jù)多數(shù)初中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定位能力差的特點,為突破教學難點,筆者特別設計和制作了“地形模型與等高線或等深線互變教具”,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讓學生直觀、近距離地見證模型變?yōu)榈雀呔€或等深線平面圖的過程,而且還可以讓平面圖在瞬間變回模型,并能在模型上進行空間定位。使用該教具的教學過程如下所述。
第一步:展示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材中P16的立體地形圖(有改動,增加了陡崖),如圖1,講解等高線(等深線)、等高距(等深距)的概念。
第二步:提起“地形模型與等高線、等深線圖互變教具”(與書上立體圖的外形一樣),如圖2,指出模型上的地形部位,即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頂。
第三步:讓“地形模型與等高線或等深線圖相互變教具”自由落體在水平面上,形成一幅該地形模型的等高線圖,如圖3。地形模型上的地形部位一一對應顯示在等高線圖上(如果有學生不理解,可以重新提起再演示一遍)。
第四步:讓學生用紙描繪水平面上的等高線圖(給出比例尺和方向),并說明陡坡與緩坡等高線的特征,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線變化規(guī)律。在學生畫的等高線圖上選A、B兩點,如圖4,讓學生判斷A、B兩點的相對位置,計算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
第五步:拉起“地形模型與等高線或等深線互變教具”,讓學生在地形模型上找到對應的A、B兩點,如圖5。印證圖上計算的結果(如果有學生不理解,可重復一次)。
“盆地模型與等深線圖”的互變只需要反向操作即可。抓住最大等高線圈,讓其它等高線圈自由下垂,就是盆地模型。原來的山谷變?yōu)樯郊埂⑸郊棺優(yōu)樯焦?、鞍部變?yōu)樯綆X、山頂變?yōu)榕璧刈畹忘c。自由落體到水平面上變?yōu)榈壬罹€圖,如圖6。其它操作見前面敘述的地形模型與等高線圖互變過程。
通過使用該教具,可以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完全理解“地形與等高線”的教學內(nèi)容。如果讓學生人手一個“地形模型與等高線或等深線圈互變教具”,則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