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 徐國軍
一、猝倒病
猝倒病俗稱“倒苗”、“霉根”、“小腳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屬的一些種也能引起發(fā)病。病菌寄主范圍很廣,嚴重時可引起成片死苗。
1癥狀。幼苗大多從莖基部感病(亦有從莖中部感病者),初為水漬狀,并很快擴展、溢縮變細如“線”樣,病部不變色或呈黃褐色,病勢發(fā)展迅速,在子葉仍為綠色、萎蔫前即從莖基部(或莖中部)倒伏而貼于床面。苗床濕度大時,病殘體及周圍床土上可生一層絮狀白霉。出苗前染病,引起子葉、幼根及幼莖變褐腐爛,即為爛種或爛芽。病害開始往往僅個別幼苗發(fā)病,條件適合時以這些病株為中心,迅速向四周擴展蔓延,形成一塊一塊的病區(qū)。2發(fā)病條件與規(guī)律。病菌以卵孢子或菌絲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主要靠雨水、噴淋而傳播,帶菌的有機肥和農(nóng)具也能傳病。病菌在土溫15-16度時繁殖最快,適宜發(fā)病地溫為10%,所以早春苗床溫度低、濕度大時利于發(fā)病。光照不足,播種過密,幼苗徒長往往發(fā)病較重。澆水后積水處或薄膜滴水處,最易發(fā)病而成為發(fā)病中心。
3防治方法。(1)育苗場地的選擇: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水源方便、避風向陽的地方育苗。
(2)加強苗床管理:用肥沃、疏松、無病的新床土,若用舊床土必須進行土壤處理;肥料一定要腐熟并施勻;播種均勻而不過密,蓋土不宜太厚;根據(jù)土壤濕度和天氣情況,需灑水時,每次不宜過多,且在上午進行;床土濕度大時,撒干細土降濕;做好苗床保溫工作的同時,多透光、適量通風換氣。
(3)土壤處理:播種前2—3周進行,將床土耙松,每1平方米床面用40%福爾馬林30毫升加水2-4千克均勻噴灑于床面,并用薄膜覆蓋,4-5天后揭去薄膜,耙松床土,待藥味充分散盡后再播種。每1平方米苗床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8克,與4~5千克細土拌勻制成藥土,打足底水后將1/3藥土做墊土,另2/3做蓋土,將種子夾在藥土中間,若蓋土不夠,可在其上另加潔凈的土壤。
(4)藥劑防治:在病害始見時開始施藥,間隔7-10天,一般防治1-2次,并及時清除病株及鄰近病土。藥劑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6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烯酰嗎琳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800倍液。為減少苗床濕度,應在上午噴藥。
二、立枯病
立枯病又稱“死苗”,主要由立枯絲核菌引發(fā),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圍廣,除茄科、瓜類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種植物可被侵染。
1癥狀。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yōu)楹诤稚?,當病斑擴大繞莖一周時.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濕度大時,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霉。從立枯病不產(chǎn)生絮狀白霉、不倒伏且病程進展慢.可區(qū)別于猝倒病。
2發(fā)病條件與規(guī)律。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中越冬,可在土中腐生2-3年。通過雨水、噴淋、帶菌有機肥及農(nóng)具等傳播。病菌發(fā)育適溫20~24度。剛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發(fā)生。凡苗期床溫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徒長等均易誘發(fā)本病。
3防治方法
(1)農(nóng)業(yè)防治:方法參見猝倒病。
(2)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開始施藥,施藥間隔7-10天,視病情連防2—3次。藥劑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井岡霉素水劑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進行噴霧。如果猝倒病與立枯病混合發(fā)生時,可用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淋,每1平方米苗床用兌好的藥液2-3升。
三、炭疽病
蔬菜炭疽病在全國均有發(fā)生,潮濕季節(jié)可造成大片菜苗枯死,成株葉片枯干。此病在白菜、菜心、甘藍、花椰菜、芥菜、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均有發(fā)生,白菜、菜心受害較重。
1癥狀。主要發(fā)生在葉片、葉柄和葉脈。葉片上病斑小,圓形,初為蒼白色水漬狀,后變灰褐色,邊緣褐色并微隆起。最后病斑中央灰白色,極薄,半透明,易穿孔。葉脈上的病斑多發(fā)生于葉背,褐色條狀。葉柄上病斑為橢圓形或紡錘形,褐色。葉片被害嚴重時,病斑可達百余個,互相匯合可引起葉片早枯。潮濕時病部可產(chǎn)生淡紅色粘狀物。
2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株殘體內(nèi)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種子上越冬。休眠菌絲到生長季節(jié)形成分生孢子,由雨水沖涮或反濺至鄰近菜株上萌發(fā),直接從寄主表皮侵入,發(fā)病后病斑上產(chǎn)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病菌喜高溫和潮濕,氣溫26~30度為最適溫度,通常播種早、高溫多雨、品種抗性差、地勢低洼、種植過密時發(fā)病重。
3防治方法。
(1)注意輪作,收獲后清潔好田園,深翻土壤。
(2)種子播種前用55度溫水浸種5分鐘。
(3)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可用65%代森錳鋅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0%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四、漚根
蔬菜苗期常見的生理病害,幼苗出土后長期不發(fā)新根,根外皮是銹褐色,逐漸腐爛,地上部萎蔫,容易拔起,葉緣枯焦。漚根主要是由于低溫高濕,陰雨天多,光照不足,或肥料過多,漚肥未腐熟等原因所造成。
1發(fā)病原因。造成漚根的原因主要是低溫,地溫低于12℃,且持續(xù)時間一長就會發(fā)生漚根。長期處于5—6度低溫,尤其是夜間的低溫,致生長點停止生長,老葉邊緣逐漸變褐,致瓜苗干枯死亡。
2防治方法。
(1)畦面要平,嚴防大水漫灌。
(2)加強育苗期的地溫管理,避免苗床地溫過低或過濕,正確掌握放風時間及通風量大小。
(3)采用電熱線育苗控制苗床溫度16度左右,一般不低于12℃。
(4)發(fā)生輕微漚根后要及時松土,提高地溫,待新根長出后,再轉(zhuǎn)入正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