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海
【摘 要】 以詩證史,以史解詩,文史結(jié)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引詩入課,有利于歷史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有利于豐富歷史課教學的內(nèi)容,拓寬學生歷史知識視野,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目的。
【關(guān)鍵詞】 歷史 教學 古詩 學生
一、引古詩入歷史課教學的必要性
其一,有利于歷史課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之一。在中國兩千五百多年的詩歌發(fā)展史中,無數(shù)文人騷客用具體、生動、典型的語言文字,多方面地展示了廣闊而復雜的古代社會生活,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描繪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風尚的無比珍貴的史詩。古代詩詞作為歷史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以生動精煉的語言、具體感人的形象、引人深思的議論,融詩史于一體,義理深邃,寓意深遠。以詩證史,以史解詩,引詩入課,能豐富歷史課教學的內(nèi)容,拓寬學生歷史知識視野,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其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特別是古代史,由于它是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實,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和體驗,只能憑借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字、遺物、遺址等來進行思考和認識。因此學生普遍感到難學,興趣不大。試想,如果一堂課充斥的只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結(jié)果的講解和灌輸,一個個要點、一幅幅知識骨架圖,講的是空洞的干癟枯燥的語言,學生就覺得索然寡味,其學習興趣和能力就難以培養(yǎng)起來。因此,教師應(yīng)充分運用有關(guān)的語文知識,將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勝的古詩,恰當穿插,通過巧妙的設(shè)疑、精心的引導和精彩的講述,使歷史教育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使之自覺地刻苦鉆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三,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拔氖方Y(jié)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一方面,要再現(xiàn)歷史真相,探討歷史規(guī)律,闡明歷史概念,本身離不開“文”;另一方面,古典詩詞遠離今人,不易理解,要深刻領(lǐng)會古詩含義,也離不開“史”。以史解詩,以詩證史,這是所有文史課本身的內(nèi)在要求。
二、歷史課教學巧用古詩的方法
我們認為,首先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尋找可用的古詩。初中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共選有古詩詞課內(nèi)30首、課外60首,其自讀教材中收錄有古詩詞54首,如果加上中小學推薦背誦的古詩詞篇目,初中學生已能夠掌握的古詩詞約在300首,古人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初中階段學生已接觸過相當數(shù)量的古代詩詞,這是我們引詩入課的基礎(chǔ)。其次,在教材之外尋找,要摘引那些與教材內(nèi)容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文辭簡明、凝練的古詩,穿插在課文講授之中,以補教材之不足。具體辦法,我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審查通過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中國古代史》作為范本,試述如下:
其一,補教材之缺。中學歷史課教材,編寫都較為簡略,有不少的地方僅點到為止,不作論述,留下內(nèi)容空缺和懸念。這種現(xiàn)象在歷朝的“文學藝術(shù)成就”中表現(xiàn)較多。
例一,教材說:“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時期最杰出的詞人。他的詞前期多描寫宮廷生活,風格柔靡;后期主要是南唐亡國之作,抒發(fā)國破家亡的愁苦心情,哀婉感人,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比欢?,教材卻不列一首李煜的詩詞,“李煜是五代時期最杰出的詞人”就成了空話,給學生思考留下邏輯的空缺和懸念。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收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和《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教師可在課堂上與同學背誦這兩首詞,既可溫習舊課,又可理解李煜的詩詞風格特色。
例二,教材說,盛唐時期,詩歌成就最大,詩人輩出,“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晚唐詩人杜牧、李商隱,別創(chuàng)新格。他們的詠史詩感人至深?!钡膊涣幸皇自娨宰C其說。此處可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可引杜牧《赤壁》,經(jīng)教師對這兩首詩詞的講解,學生就易領(lǐng)會“邊塞詩”和“詠史詩”的藝術(shù)風格了。
例三,教材在說到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文學成就時,也僅說“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之交。她的詞屬于婉約派,風格委婉,感情真摯,明白如話,生活氣息很濃?!钡?,也不列她的一首詞以明其旨,同樣留下邏輯的空缺。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將她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簟秋》引入課中。這首詩詞,今人已譜成歌曲,優(yōu)美動聽,在社會上廣為傳播,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輕吟低唱,學生既能領(lǐng)會教材所說其“風格委婉,感情真摯,明白如話”的含義,也能體會“婉約派”的藝術(shù)風格。
其二,伸教材之意。即對教材已提到的內(nèi)容進行演繹、深化、擴展。
例一,教材說:“秦大興土木,修改房宮,筑驪山墓,筑長城,百姓被迫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薄胺贂尤澹瑖澜綄W,行愚民政策”。
此處可引唐末詩人胡曾詠史詩《長城》以伸其意: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nèi),虛筑防胡萬里城。
此詩從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角度出發(fā),辛辣地諷刺和批判了秦始皇濫用民力修筑長城的愚蠢行為,指出這不僅害苦了老百姓,而且禍起蕭墻,長城作用尚未發(fā)揮,結(jié)果反是國人推翻了秦王朝,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以德政安天下的政治見解。也可引唐代詩人章碣的《焚書坑》以明其事:
竹帛煙消帝業(yè)虛,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此詩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殘害文化的行為作了批判,有力回應(yīng)了教材的內(nèi)容。
例二,教材說:“公元前202年初,項羽被圍于垓下,人少食,四面楚歌,后突圍至烏江自刎?!贝颂幙梢钋逭铡断娜铡方^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詩把項羽自刎烏江的原因說得很明白,闡明了教材的幽旨。
其三,增教材之趣。歷史教材在“各民族交往”和“社會經(jīng)濟”一節(jié),往往寫得較抽象,多用結(jié)論性語言來表述,學生覺得難以理解,教師如照本宣科,就會使整個課堂枯燥無味。此時如引詩入課,用詩來概括教材文義,就能活躍課堂的氣氛,加深學生的印象。
例如教材說:“西漢初期,匈奴不斷南下,鑒于國力有限,漢政府不得不與匈奴‘和親,并進行貿(mào)易往來……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作為公主,遠嫁呼韓邪單于。昭君出塞,密切漢匈關(guān)系,互市興旺,文化往來增多,四十多年間雙方和睦相處?!贝颂幙梢拼娙送糇瘛墩丫吩姡?/p>
漢家天子鎮(zhèn)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猛將謀臣徒自貴,蛾眉一笑塞塵清。
此詩高度評價了王昭君出塞的作用,認為昭君出塞,使?jié)h朝和匈奴和睦相處,起到猛將謀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其四,約教材之文。教材有的地方寫得較具體,較松散,教師可對教材進行濃縮概括。
例一,教材在“武王伐紂”中,在揭露暴君商紂王罪行后說:“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商都郊外牧野展開激戰(zhàn)。陣前,紂王臨時湊集的軍隊倒戈,引導周軍攻進商都,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在此,可引胡曾《矩橋》以明其意:
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拒諫剖賢才。武王兵起無人敵,遂作商郊一聚灰。
這首詩,文意淺顯,緊扣教材,可起省約教材文字的目的。
例二,唐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昌盛時期,教材在此處著墨很多,教師可引杜甫的《憶昔》來概括: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此詩以典型的視角描繪了開元盛世的景象,有利于學生了解領(lǐng)會“唐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昌盛時期”的大旨。
其五,評史之得失。對過往的史事作客觀、公正、科學的評論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教學的難點。在封建史學家眼中,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名暴君,他開鑿的大運河,勞民傷財,是導致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們的教材卻說:“隋煬帝于605至610年,修成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長四五千里,以洛陽為中心,直達余杭,往來不絕?!边@個評價與前人有很大的不同,我們認為這個結(jié)論是客觀的、公正的。但這樣的評價并非開始于此。晚唐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就說: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在皮日休看來,將隋的滅亡原因歸結(jié)為大運河的開鑿未免表象,因為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解決了南北水上交通和農(nóng)田水利等重大問題,直至數(shù)百年后,人們往來千里仍依賴它通航。假若沒有隋煬帝為一己享樂而搞的水殿龍舟窮奢極欲之類的事情,那么,興修運河之舉就簡直可以與當年的大禹治水相媲美了。這里,詩人求實的態(tài)度,把大運河的開鑿與隋煬帝的暴政一分為二,角度新穎,識見高卓。古人這種公正的評史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主義史觀,科學地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無疑是有幫助的。
三、引古詩入歷史課教學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
其一,所引古詩的內(nèi)容和數(shù)量要適當。引詩入課,以詩證史,要盡量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出發(fā),從歷史教學角度來審視、分析、歸納、整理古詩的知識,做到少而精,以免喧賓奪主。補充的古詩不可太多太濫,否則將影響歷史教學任務(wù)的完成。畢竟文史結(jié)合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不能為追求轟動效應(yīng)沖淡主要任務(wù)的完成。因此,在時間、分量上要把握好,做到心中有數(shù),詳略得當。具體選哪些古詩,必須根據(jù)我們的教學目的、教學手段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來決定。
其二,所引古詩,要求文辭淺顯,通俗易懂。只能選擇那些與課文有關(guān)的又常用的來講,勿引那些生僻難解的古詩,否則學生消化不了。
其三,要有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因為古代詩文既然是歷史的產(chǎn)物,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社會、階級、民族情感等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所引用的古典詩詞要站在今天的高度來審視它的歷史價值,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囫圇吞棗,全盤吸收。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幫助學生增長歷史知識,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分清是非,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責編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