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方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一基本思想。課程結構設置了大量的“探究與實踐”“相關鏈接”等內(nèi)容,合作探究教學活動正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核心。它引導學生從鏈接中、媒體中獲取感性認識,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擇主題進行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從“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出發(fā),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摒棄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為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創(chuàng)立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能力思維和人格健康的發(fā)展。
一、實施過程要可行、靈活
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和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會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實踐者、探究者。思想品德課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實施的過程是:①激發(fā)興趣,確立課題。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書本里、生活中、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確立課題。在這一課題的引導下,學生自由討論,提出看法、想法,然后參考課本檢驗自己的看法。此外,還可通過出示資料、閱讀課文或分析一些生活實例提出課題。②自主、合作探究。各學習小組針對課題首先商定學習方案(計劃),以便組員能步調(diào)一致,齊心協(xié)力。方案可由一人(如組長)首先提出,小組其他成員修改補充,也可人人發(fā)言,然后由組長集中統(tǒng)一意見。教師則提示參考方法、背景知識等,根據(jù)不同的課題,學生可采用不同的探究形式。③總結評價。各小組、各同學提出自己的理由后,其他同學指出其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并提出補充意見或進行辯論。學生自評、互評后,教師點評,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補充學生認識不足的知識點。教師還要在評價的同時注意激勵和導向的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fā)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④拓展延伸。每節(jié)課的結尾幾分鐘里,讓學生暢談體會、自由發(fā)問。如: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體會或感悟?還有什么疑問?既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通過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延伸出去。
二、導入主題要鮮明
合作探究教學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指令的學習狀況,鼓勵學生自主地查閱資料(教材),實踐探索,使學生的學識、能力得以全面自主地發(fā)展。教師提出的專題或問題要與日常社會生活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和問題相聯(lián)系,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如果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單純講解抽象的概念、知識點,必然會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困惑不解,甚至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借助時政新聞、英雄人物的事跡,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這樣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動的事例,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理解。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危難關頭,多少優(yōu)秀中華兒女向世人展示了無所畏懼的血性、戰(zhàn)天斗地的勇氣和氣吞山河的壯志!那個被埋以后打著手電筒讀書的小女孩兒,那個救出兩名同學的9歲小男孩兒,那幾個在廢墟下唱著國歌等待救援的小學生,他們昭示了我們民族堅韌的品格、樂觀的態(tài)度;那些冒著余震危險、不顧塌方堵塞,水陸空全力挺進的軍警官兵,他們奏響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凱歌。正是這種敢于直面困難、勇于迎接挑戰(zhàn)的精神賦予了我們強大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把這些活生生的教材貫穿其中,必定會使學生滿腔熱情,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進而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無畏氣概。
三、形式要多樣
在實施合作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按照教材的要求,可采用搜集相關資料并撰寫小評論、開展社會調(diào)查、組織討論、演講辯論、實例論證、時政點評等活動形式。
如魯教版九年級教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課,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的含義,了解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講授課文時把抗震救災中發(fā)生的各種事情交由學生組織討論,學生們把新聞變成了各自不同的體會,七嘴八舌道出了一幕幕情景:直接遭受地震災害的災區(qū)群眾相扶相攜、生死不離;災區(qū)之外的人們?nèi)χг?、奔走營救;天南地北那些素不相識的人們,從古稀老人到幼稚學童,從億萬富翁到殘疾乞丐,都向捐款箱里投進了自己真誠的祝福;還有那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志愿者,那帶著體溫的血袋,那舉國哀悼、四海紛飛的眼淚,那深情祈禱、燭光映照的臉龐……一切為了災區(qū)、一切服從災區(qū),都在這些天里被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心里,成為無須言表、一體遵循的行為準則。
幾乎就在剎那間,所有的中國人都行動起來了!這種凝聚力正是我們的民族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團結起來、抗御天災、風雨同舟、危難與共是每個中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聲!是足以撼動世界的力量!眾志成城、禍福與共的鋼鐵力量,已然筑起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傲然于世!我們的民族精神源遠流長。
四、目的要明確
合作探究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和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能力,使他們會學、善學、樂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如在布置作業(yè)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設計作業(yè),要有彈性,分必做與選做,分層次提出要求,對作業(yè)要有鼓勵性批注,激發(fā)學生進取心。在考試評分標準中,不要仍然只依據(jù)每次考試的卷面成績。對于基礎好與基礎差的同學采取不同的評分標準,對基礎差的同學應降低要求,充分鼓勵,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適當提高要求,這樣,讓所有同學都能體會到成就感,一個人一旦有了成就感,學習原動力就會增強。此外,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自我評比,即多與自己的過去比,多看到自己的進步,達到“差生不差、中等生變優(yōu)、尖子生脫穎而出”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全部合格,并各有所長。將“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做法是:學習課本基本理論時,讓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調(diào)查,用直觀的、感性的知識代替抽象的理論。如教學魯教版九年級教材“奮斗成就未來”一課時,針對一部分學生大手大腳花錢,不講節(jié)約,講闊氣,比享受,比“大方”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生做兩件事:一是讓學生作一次家庭調(diào)查,了解家庭收入、開支情況、人均生活水平在當?shù)靥幱谑裁次恢茫欢亲约核阋还P賬,包括每年穿衣、吃飯、書雜費、其他開支共需要多少錢,這些支出占家庭(父母)的收入的比例、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這些開支中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毫無必要的。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受到很大觸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思想覺悟。
縱觀上述活動過程,每一個步驟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
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積極探索,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所追求的,也是我們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所追求的境界。合作探究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在研究中以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去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和學生都要與時俱進,“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