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波
情意因素在每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發(fā)揮著定向、維持、調節(jié)、激勵的作用。情意因素是文學藝術史教學中的提升結果,也是文學藝術史教學中定向、維持、調節(jié)、激勵的因素。抓好情意因素,小而言之,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非智力因素對歷史學習的促進作用;大而言之,能充分發(fā)揮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教育作用,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在新課程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意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習慣、態(tài)度、興趣、成功、創(chuàng)造等方面),通過教學讓學生能獲得除歷史知識掌握以外的其他體驗與收獲。怎樣以文學藝術史的教學為載體提升學生的情意因素呢?一言以蔽之,以教學過程中作為方向、功力的情意因素,去提高作為教學結果追求的人的情意因素。
其一,教師應力求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善于運用和諧的、愉悅的、積極探索的學習氣氛去引導或轉變學生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教師選取恰當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載體,營造出課堂的“情意氛圍場”,在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體會和詮釋中師生雙方產生互動和情緒感染,實現師生情意因素的同頻共振和共同提升。
例如,在講授當代影視時,可以李安和他導演的《臥虎藏龍》和《斷臂山》為載體,師生共同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命題進行更深層的情意體會。通過對這兩部影片片段的感受、分析、探討,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到李安導演兩獲奧斯卡獎的成功,關鍵在于他的影片采用的都是中國傳統的敘事風格,即隱晦、細膩、留白,運用母體文化的思維和審美方式,去詮釋人類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從而讓學生體悟到:人類的文學藝術,首先是以民族的形式而存在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民族性的文化應該保留與弘揚,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喚起對民族文化傳統傳承和保護的責任感大有益處。
其二,教師要重視發(fā)揮學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過教師的啟發(fā)、點撥、設疑、解惑,把學生的情意定向在參與認知的過程之中。學生能否建構起完善的文學藝術史認知結構并不完全取決于教師呈現的知識結構是否清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呈現的方式是否引起學生的學習定向、積極的心理驅動,從情感上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學生被深深吸引,進而主動地陷入思考也就很自然了。因而,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意定向。
搖滾樂是學生喜歡的音樂形式,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僅停留在音樂欣賞和對代表人物的介紹上是遠遠不夠的。例如,在欣賞貓王和甲殼蟲樂隊代表作品的同時,要讓學生思考:搖滾樂之所以受歡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體會到搖滾樂之所以能走向世界,除了其演唱的形式深受人們喜愛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內容情感上能引起世人共鳴,有著許多打動人們心靈的東西。我們可以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這首著名的搖滾樂為載體,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圖書查詢等手段對它的來歷、創(chuàng)作經過、作用與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相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認知和情意因素上都會產生一種新的主動建構,在進一步感受搖滾樂自身魅力的同時會更深地體會到人類的良知、愛心和社會責任感,領悟到“幸福與和平”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美好祈愿。不論貧富,不論膚色,不論貴賤,不論民族,音樂可以將人們團結在一起,她為世界上每一個有理想有良知的人而存在,這才是音樂存在的真正價值和永恒魅力所在。
其三,我們應當把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以文學藝術作為載體激起思維火花的碰撞。要將質疑引入課堂,讓學生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和困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然后各抒己見,合作交流探尋答案。教師必須明白在教學中教師答案不是最重要和唯一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答案的過程方法和對學生觀點的尊重和理解。要營造尋疑解疑的氛圍,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讓學生以實事求是和勇于表達自我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文學藝術史的學習活動中,經歷問題的自我提出、共同思考、謀求解決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中,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困惑和疑問:我國的傳統戲曲,如昆曲、京劇、越劇和許多的地方劇種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現在很少有年輕人喜歡,政府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大力挽救?是否真的能讓它們起死回生?傳統戲曲最終的命運究竟會怎樣?對于這些有現實意義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都必須尊重它們的產生,理解它們的合理性。學生通過思考、爭辯,盡管觀點不盡相同,但在某些看法上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民族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別但有強弱之分;一些已轉化為弱勢藝術的民族文化,我們該如何去保留、如何去傳承、如何去創(chuàng)新;人類社會需要的應當是多元文化;一種文化只有與時代相適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地更新和發(fā)展,同時又不失自身傳統的民族特色,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學生在質疑思考的過程中以情意因素導向支撐促進,在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下,他們的情意因素會得到很好地體現與提升。
其四,在注重挖掘教材資源的同時,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課外教學資源,尤其是鄉(xiāng)土資源作為文學藝術史教學的載體,開拓我們教學的視野和空間,讓學生在更真實、更貼近文學藝術的場景和氛圍中提升學生的情意因素。
總之,重視文學藝術史的教學,并把它作為提升學生情意因素的重要載體是非常值得我們在教學中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情意目標的達成應該是春雨潤無聲、水到渠成的,情意的生成和培養(yǎng)應當是真實、自然和師生互動的。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作為一種認知活動的學習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的,當情感因素受到忽視、壓抑甚至抹殺時,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創(chuàng)造潛能就得不到發(fā)展和實現。因此,高度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我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會讓我們的歷史教學充滿人文主義的光彩,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責編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