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佳
摘 要: 商鞅變法對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有積極重要的意義。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而商鞅在這次變法中的個人作用保證了變法的成功。本文試對商鞅在變法中的個人作用加以論述。
關鍵詞: 商鞅 變法 個人作用
商鞅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提到商鞅,大家都會想起兩千多年前那次轟轟烈烈的、聲勢浩大的變法。眾所周知,商鞅的變法對秦國乃至整個中國的意義重大。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其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得到了統(tǒng)治者支持,確立了正確的變法思想等。但在這諸多原因之中,商鞅所發(fā)揮的個人作用不容忽視。
一
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年),本是衛(wèi)國破落貴族的后裔,姓公孫,名鞅,也叫衛(wèi)鞅。先前是魏相公孫痤的家臣,后受秦孝公的“求賢令”的感召,來到秦國,以“強國之術”說服了秦孝公,以左庶長的身份進行改革。因立戰(zhàn)功,受封于商,所以稱之為商君。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從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大規(guī)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有:
1.用法令形式廢除了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制。根據(jù)“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的原則,建立了一套軍功爵制。
3.實行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的政策。
4.普遍推行縣制。在未建立縣的地方把許多鄉(xiāng)、邑等合并成縣,一共新建了31個縣。每縣設置了令和丞等官職來掌握全縣政事,使縣成為直屬于國君的地方組織。
5.建立什伍連坐制。
6.統(tǒng)一度量衡。
7.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采取的改革措施,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一開始就遭到甘龍、杜摯等人的反對。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商鞅被“車裂”而死。但是,由于變法內(nèi)容順應了封建制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加上新法已推行了18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zhàn)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基礎。[1]“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影響深遠的變革,而商鞅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二
商鞅能夠成功推行新法,其先決條件是他說服了秦孝公,得到了一國之君的支持。而商鞅數(shù)次晉見秦孝公已經(jīng)初步展示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銳利的眼光。根據(jù)《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初見秦孝公時,向他闡述五帝之道,孝公稱之為“妄人”;第二次商鞅吸取教訓,漸入王道,即禹、湯、周文王和武王之道,卻依然不合秦孝公的心意;第三次就說之以霸道,“孝公善之”。此時的商鞅已清楚了孝公感興趣的話題了。于是再次晉見,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大悅。商鞅四見孝公,實質(zhì)上是從各個方面試探了解秦孝公的本意。正因為商鞅用他銳利的眼光發(fā)掘到孝公心中所想,再投其所好,向孝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學和見識,才能受用于秦孝公,邁出變法的第一步。
商鞅能夠在秦國變法的另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他舌戰(zhàn)群臣,堅定了孝公的決心,走出了變法的第二步。商鞅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2]來打消秦孝公的顧慮;以“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3]“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4]等精辟言論與反對派進行舌戰(zhàn),使秦孝公更加贊同自己的意見。于是,著名的商鞅變法正式開始了。
商鞅變法的成功與商鞅個人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盡管變法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是得到秦孝公的強而有力的支持的,但它畢竟是在眾多的反對呼聲中進行的。所以商鞅的個人努力及能力是保證新法順利實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商鞅向所有人證明了他的變法措施有信度的,是說一不二的。在變法的法令未公布時,商鞅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桿,宣布把木桿移至北門者可獲賞金,“民怪之”。[5]于是他把賞金提高了五倍,終于有一個人試著去抬木桿,就立即得到了賞金。這就是“南門徙木”的故事。商鞅就是用這種方式“以明不欺”。[6]變法之初,太子違反了法令。太子,王位的繼承人,可以這么說,他是除了秦孝公之外,秦國最顯赫的人了。可是商鞅卻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保郏罚菀蝾櫦疤邮蔷?,就施刑于他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這件事可謂震驚全國,從今以后,“秦人皆從令”。[8]商鞅以其獨特的方式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堅定不移的立場和魄力,向秦國人民證明了新法是極具信度的、是說一不二的,任何人只要犯了法或不遵從法令,就要依法懲處。這是保證新法順利實施的關鍵之處。試想,法令若無信度,不能取信于民,而且屈從于權(quán)貴,又何以推行下去?何以富國強兵?
(二)商鞅對于推行法令是持強硬態(tài)度的。變法之初,秦國百姓都抱怨新法不便。但新法推行了十年之后,“家給人足”[9]“秦民大說”,[10]于是當初抱怨新法不便的人紛紛改稱新法好。但是商鞅并不理會這些人的話,反而視之為“亂化之民”,[11]貶到邊境去,使秦國人民再也不敢對新法議論紛紛。每當新法的實施受阻時,商鞅就采取毫不留情的手段,打擊保守勢力和反對勢力,保證新法得以順利實施。所以,商鞅的強硬立場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根據(jù)《戰(zhàn)國策·秦策》記載:“商君法親,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鄙眺笔冀K強硬的態(tài)度及其不懈的努力,才使得變法運動順利進行直至成功。商鞅變法是取得巨大成功的。自變法開始,“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12]“期年”這個數(shù)字并不正確。因為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不短的過程,何況商鞅的變法還受到了眾多的阻力,從一開始就遭到舊貴族的阻撓和破壞。而《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新法取得重大成果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變法確實是起到了這么一個作用。而且,此次變法還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三
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銳意改革的變法先驅(qū),卻遭到了五馬分尸的下場。但這個結(jié)局并不出人意料。由于商鞅的變法,秦國在逐漸國富兵強的同時,奴隸主貴族也遭到了沉重打擊。舊貴族的高官厚爵、榮華富貴、世襲特權(quán)等一下子就支離破碎了。因此,“宗室貴族多怨望者”。[13]舊貴族們恨透了商鞅,一有機會就會進行反抗和報復。而且為了使新法順利實施,商鞅毫不留情地鎮(zhèn)壓了破壞變法的舊貴族,這也為他自己埋下了禍根,特別是得罪了太子,這些都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再加上他“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14]以暴力壓服群眾,所以他并不得民心,以致“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梢哉J為,商鞅是為變法犧牲的,但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令人惋惜的、無可奈何的。
盡管商鞅被一些人形容為“刻深寡恩”,盡管商鞅的嚴刑酷法同樣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給百姓帶來了一些苦難,也為日后的秦朝統(tǒng)治政策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成就。商君雖死,其法未敗。他的法令繼續(xù)發(fā)揮著作用,繼續(xù)對秦國產(chǎn)生重大影響。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大變革的時代背景,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他影響了秦國的歷史,甚至可以說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商鞅盡管受到一些人的非議,但他始終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改革家,他的名字也因而永垂史冊。
參考文獻:
[1]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3][4][5][6][7][8][9][10][11][13][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卷六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14][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