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莉
[摘要]:生成活動是一部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活動教材。幼兒周圍的自然景觀,以及幼兒生活中的經驗、體驗、發(fā)生、各種節(jié)日、文化活動等都是活動的重要資源。它能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正確對待生成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幼兒 興趣 生成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按照“幼兒園課程源于孩子的生活、追隨孩子的興趣、關注孩子的經驗”的教育理念,把生成活動做為突破口之一,設計活動考慮更多的是來源孩子的生活所需,關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采用更多生活素材。教學中,我們更關注孩子的語言行為,從孩子的語言中、行為狀態(tài)中捕捉他們的需要和興奮點。孩子們的需要成了老師關心、思考的焦點,成了課程的一部分。
一、捕捉興趣,判斷生成價值
《綱要》提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因此,教師應當一名細心的觀察者,耐心去傾聽幼兒的熱心話題,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尊重幼兒的發(fā)展需要,理解并關注幼兒的生成活動,還必須對幼兒的生成活動加以分析,判斷其生成價值。一次戶外活動時,我發(fā)現一群孩子異常興奮地圍住一條小壁虎,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是恐龍”“這是四腳蛇”“它吃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它會下蛋嗎?”“它是益蟲還是害蟲”……又有一次,我正在洗手帕,午后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特舒服,我也就洗得更帶勁。忽然,一個小朋友大叫起來:“地上有個人在跳舞?!苯新曇齺聿簧傩∨笥训淖⒁夂蛧^,他們嘰嘰喳喳起來:“那是老師在洗手帕。”“為什么地上有老師,那是什么呀?”“我們怎么沒有???”我不著痕跡地插話:“那是老師的影子,不知道我的影子從哪里來?”小朋友一聽,便四下散開尋找?!巴郏乙灿杏白恿??!薄拔抑懒耍泄庹盏牡胤骄蜁杏白??!焙⒆觽兗娂娫陉柟庀屡d致勃勃地擺動著身軀做各種各樣的姿勢……我傾聽了孩子的談話,發(fā)現這些內容是孩子們的共同的興趣且符合孩子當前的發(fā)展水平。于是,我根據孩子的提問和好奇的話題,做了歸納整理,生成了“小壁虎”、“影子”這些活動主題?!毒V要》倡導“以幼兒發(fā)展為本”,因此,教師只有留心觀察、傾聽,才能發(fā)現來自幼兒的活動主題。當活動的內容是他們所喜歡的、感興趣的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
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學習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fā)揮。
二、確立課題,滿足探索需求
當教師對幼兒生成活動的價值進行判斷和選擇后,應始終積極地參與和幫助,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加以引導。教師的參與,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了孩子的持續(xù)探索。在“小壁虎”的主題活動中,我的支持策略是: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小壁虎的圖書資料、音像資料、捕捉更多的小壁虎、喂養(yǎng)小壁虎,查閱“動物百科”書籍以及上網尋找資料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來獲取有關小壁虎的信息。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動中,孩子們從中享受到自我成就感,激發(fā)了他們的內驅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正是這樣有價值的探究,才讓孩子真正有了收獲。在“影子”的主題活動中,我的支持策略是: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手影游戲的資料、共同尋找除了太陽下可以找到的影子,還可以在哪里找到影子?也可以借助哪些工具制造影子?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了交流、分享、合作、表達與表現、觀察與實踐,想象與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當生成活動的主題確題后,教師要放手讓孩子大膽去猜想、去探究,把孩子的學習活動當成探究過程、當成研究活動,不再是課堂學習的重復和機械訓練。教師必須追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的心理和環(huán)境的支持者,及時積極有效地提供幫助加以引導,才能使生成活動得以推進。
三、充實材料,拓展生成活動
材料是活動的載體,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是幼兒活動的重要物質支柱,它往往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大小及智力開發(fā)的深度?!毒V要》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覺察幼兒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師幼互動。幼兒是在與環(huán)境互動中自發(fā)產生并通過操作實現“認知沖突”平衡的。材料的充實,可以使主題活動的內容得到拓展。例如,在“小壁虎”的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及時地提供和補充材料,使幼兒不斷產生新的學習需要。為了使活動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推進,我又引發(fā)出了“昆蟲”主題。探索害蟲、益蟲。我建議孩子回家積累有關害蟲、益蟲的圖片;把資料帶到幼兒園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組織幼兒參觀考察有關昆蟲方面的展覽,筆者與幼兒一起在大自然中尋找昆蟲、制作標本。用多種形式表現認識的昆蟲,等等。在“影子”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影子是怎樣產生的?”我投放了幼兒收集回來的各種實驗用具,并在活動前提出了一些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分組去操作實驗,通過操作實驗—討論—再操作實驗,幼兒明白了,不管是什么東西出現在光線前面,擋住了光線前進,光透不進去,它的后面都會有自己的影子,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和發(fā)現問題,得到了答案,萌發(fā)了對科學的興趣、好奇和求知欲。這樣,可以不斷提供新的材料,不斷豐富、擴展和建構著他們的知識經驗,創(chuàng)設共同活動和學習的空間,孩子們在這種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中共享經驗及互動,教師加以引導——“因材施教”提升幼兒的認知經驗,把生成活動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
生成活動是一部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活動教材。幼兒周圍的自然景觀,以及幼兒生活中的經驗、體驗、發(fā)生、各種節(jié)日、文化活動等都是活動的重要資源,它能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正確對待生成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使幼兒不僅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探究新知的興趣,嘗到了學習的樂趣,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支持提升幼兒園的生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