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捷
任何一種商業(yè)模式的產生都是需求的推動,這也是社區(qū)電腦服務店的土壤與生命力所在。但在它出現(xiàn)以來,廠商售后服務站、消費者、社區(qū)維修店“微妙的三角關系”,給這一新模式的未來抹上了一層陰影。
市場空隙
在經歷了授權渠道服務功能的“第二方”服務模式后,大廠商的售后服務逐漸過渡到“第三方”服務商,IBM的藍色快車、惠普的金牌服務以及聯(lián)想控股的陽光雨露技術有限公司,都是在這一波浪潮中突發(fā)出的。
“目前,很多硬件廠商的服務都交由了第三方服務公司?!焙栯娔X顧客服務渠道部經理徐勇表示,在2~4級市場,海爾的售后服務都是授權給第三方服務公司,授權服務商服從廠商的安排,包括網點布局、服務品牌、服務流程、質量標準等等。
目前,在城市范圍內,各大廠商更趨向于中立化的服務商,即脫離于各大廠商之外的獨立服務商,像中鐵信、華普以及易修這樣的服務商已能夠承接多個品牌的維修業(yè)務。
那么,廠商鋪設網點的參照系是什么?
聯(lián)想服務運作支持總經理呂再峰告訴記者,聯(lián)想網點的鋪設需根據當地銷量、維修量,客戶所在地域的分布,以及歷史保有量和最近幾個月的維修量做參照,建立數學模型,然后分析出合理的網點建設。對一個正規(guī)廠商來說,鋪設服務店不是拍腦袋就干的事,必須考慮投入產出,需要規(guī)范化的運行與管理。
據介紹,如果城區(qū)間的車程在一小時內,那么聯(lián)想會選擇適當的地點建一個服務站。比如在海淀以及朝陽區(qū),聯(lián)想就分布了多個維修站。
記者從海爾了解到,海爾在全國擁有300個服務站,在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800個服務站。在北京四環(huán)內建立了4家服務站,分布在不同的區(qū)域。
北京四環(huán)內的社區(qū)不計其數,僅僅幾個服務站點就能覆蓋到嗎?李再峰說,如果要顧及到每個社區(qū),對廠商將是一項很大的工程。
廠家需要計算投入產出比,但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時間與出行的成本由誰來負擔?
當遇到維修成本過高時,消費者轉向更低成本、更便利的維修服務,這成為社區(qū)店最大的生存空間。
模糊地帶
當記者致電微軟時,微軟公關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微軟的服務多針對大客戶,針對直接消費者的是與第三方合作,無法答復。
或許對微軟來說,電腦服務應該由PC廠商來完成。
而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家庭用戶中很多所謂的電腦故障,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操作系統(tǒng)的不當使用與損壞引起的。而在服務過程中,這也往往成為消費者與廠商爭論的焦點,從而成為一個模糊地帶。
一個廠商的全國服務商少的幾百家,多的上千家。對任何一個個體服務商而言,依靠服務生存明顯存在風險。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服務商非常清楚: 弱勢歸弱勢,自己做廠商售后服務是要賺錢的,賠錢更不行,所以有很多服務商鋌而走險,開始制造維修服務事件: 比如:造機器編號,沒有修的說修了,客戶沒有壞的主板制造電容暴漿,一個個客戶維修案子就出來了,也就產生了服務費。廠商也不傻,于是查,無奈這么多家也不可能全部都查到,于是眾罰,有的是冤枉的,于是哀嘆;有的是造假掙1000元,被罰300元,還是覺得沒吃虧,暗自竊喜。
這樣一來,廠商被罵,消費者被坑,服務商也不見得損人利了己,消費者、廠商、服務商三方暗中較勁。
“聯(lián)想內部有統(tǒng)一的收費標準,維修站必須按照標準去收費,包括他所有賣的備件和提供的軟性服務?!眳卧俜灞硎荆丈痰馁|量涉及到聯(lián)想的品牌,需要監(jiān)督和管理雙管齊下。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獨立服務商負責人告訴記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保內”的故障在他們手中一倒騰,那會成了“保外”的活了。至于其中的細節(jié),該人士以行業(yè)機密為由沒有多談。
正規(guī)軍的泥潭、各方的爭議,恰恰帶出了新的服務需求。
“需求肯定有,并且會轉化成為購買行為和付費行為,哪怕門臉再小,還是會有人上門去維修?!?徐勇表示,社區(qū)空巢老人、電腦盲不計其數,在家辦公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貼近消費端的快速服務會受到青睞。
前景不明
有需求,有購買行為是不是就能形成購買力?這是考驗社區(qū)服務店的第一個問號。
“隨著電腦的普及、3C的融合,以及城市中各類大型居住社區(qū)的形成,進駐社區(qū)的服務站將逐步發(fā)展起來,但這片市場還處于培育中。海爾電腦結合海爾集團的社區(qū)店策略,已經開始對這種模式進行了試點,但不會在短期內貿然進駐?!毙煊碌膽B(tài)度很明確,一個社區(qū)支撐一家服務商的服務站需要有足夠強的購買力。
去年,海爾電器著手打造海爾電器的社區(qū)服務中心,這種新型的家電服務模式主要選擇在大型社區(qū),由廠方設立海爾家電形象展示,向消費者提供選購家電的方案設計和技術咨詢,由商家提供售中服務和售后保障,提供“一體化”的服務。
如果將這種模式全盤復制到電腦維修上來,徐勇認為需要謹慎。他給出的第一個原因在于無法估算的保有量。與家電相比,電腦的保修期通常在3年以內,但如今電腦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有的兩年一換,對維修的需求不如家電大。
這的確是電腦消費的一個現(xiàn)象。家住遠洋天地的徐先生表示,現(xiàn)在上網本這么便宜,電腦壞了可換臺上網本。
呂再峰則認為,這些都是部分用戶消費習慣的問題,但社區(qū)服務店客戶分流的情況不容忽視。 保修期內的電腦維修一般會提供上門維修,這意味著社區(qū)服務店的客戶應該是保外維修,如此一來,客戶流走一大半。但呂再峰也認為,如果社區(qū)真的是一片很大的市場,那么服務商早就開始行動了,服務商的觀望反映了這片市場前景并不清晰。
功能單一,又是當前社區(qū)服務店的一大特征。在記者的采訪中,小門臉的業(yè)務幾乎局限于維修與攢機兩部分。
“真正意義上的社區(qū)服務店應該是一個家庭的解決方案中心。”呂再峰認為,社區(qū)服務店要形成氣候,小門臉的經營模式肯定行不通。
在呂再峰的描述中,以后電腦、相機、攝像機、電視音響間都會和網絡連接,在這樣的趨勢下,需求不會僅局限于電腦維修,能夠向家庭提供解決方案才會生存下去,而這樣的模式又只能由專業(yè)的服務商提供。
不僅如此,信譽也考驗“小門臉”。正規(guī)軍的售后服務都屢遭質疑,小門臉的服務質量又如何保證呢?
在中關村工作了5年的曹師傅告訴記者: “其中的消費陷阱太多了,小門臉們沒有品牌負擔,接一單是一單,能敲竹杠就敲,廣告說是30元的上門費,說不定最后要收好幾百。相比而言,正規(guī)廠商的售后服務更規(guī)范,畢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