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靜
提要本文依據(jù)社會經濟背景的不同將民間審計的產生發(fā)展分為四個歷史時期,簡要回顧了各個時期的重大審計失敗案件,分析了對民間審計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民間審計;重大審計失敗案件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
民間審計誕生于英國,發(fā)展于美國,并在美國發(fā)展成熟而形成現(xiàn)代民間審計,然后走向世界各國共同開創(chuàng)了民間審計的新時代。
一、產生階段(1844年以前):1721年“南海公司破產案”及民間審計的產生
1640~1660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后半葉的產業(yè)革命,使歐洲經濟發(fā)展。貿易資金需求的擴大,使得經營的組織形式突破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財產私人占有形式,迅速從獨資企業(yè)類型向合伙股份制企業(yè)類型發(fā)展。
南海公司破產事件回顧:18世紀初,隨著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擴張,海外貿易有了很大發(fā)展。英國政府于1710年創(chuàng)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殖民地貿易。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以中獎債券總額的70%,即1,000萬英鎊,與南海公司的股票進行轉換,1719年底恰逢英國政府掃除了殖民貿易的障礙,所以南海公司的董事們開始對外散布各種利好消息,促進了債券轉換,股票價格扶搖直上。然而,它的經營實力很快在市場中暴露出來。于是,很快在證券市場刮起一陣拋售南海公司股票的狂潮。1720年底,政府對其資產進行清理,發(fā)現(xiàn)實際資本所剩無幾,不得不宣布破產。
英國議會組織了13人的特別委員會負責調查,委員會聘請了當時著名的倫敦會計專家查爾斯·施奈爾對南海公司所屬的主要舞弊機構索布里奇商社的賬目進行全面審查。1721年施奈爾向議會提交了名為“倫敦市霍斯特·萊恩學校習字教師兼會計師查爾斯·施奈爾對索布里奇商社會計賬簿進行檢查的意見”的查賬報告,詳細揭示了
該企業(yè)存在的種種舞弊行為和弄虛作假等問題。這一事件也被認為是近代民間審計的開端。
二、發(fā)展階段
(一)1844年至20世紀二十年代初,“南海公司”后續(xù)影響:任意審計到法定審計。至19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yè)化革命已基本完成,經濟進入飛速發(fā)展時期。企業(yè)規(guī)模擴大的需求推動了1834年與1837年英國議會通過設立股份公司需由國王授予特許權證的法案,公司組織形式正式出現(xiàn)。為了監(jiān)督經營者的經營管理,防止其徇私舞弊,保護投資者、債權人利益,避免南海公司案的重演,英國政府于1844年頒布了《公司法》,規(guī)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jiān)察人,負責審計公司賬目,這一法案的出臺是民間審計取得法律強制地位的起源。1845年又對《公司法》進行修訂,規(guī)定股份公司的賬目必須經董事以外的人員審計。1853年愛丁堡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注冊會計師的專業(yè)團體——愛丁堡會計師協(xié)會。該協(xié)會的成立,標志著注冊會計師職業(yè)的誕生。1862年英國《公司法》確定注冊會計師為法定的破產清算人,奠定了民間審計的法律地位。
(二)20世紀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民間審計。這個時期,世界經濟中心和民間審計發(fā)展的中心都由英國轉為美國,社會經濟環(huán)境和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1932年Krueger事件:強制審計的巨大推動力。19世紀后期,英國式詳細審計在美國開始了自我發(fā)展。美國法律并沒有強制審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經濟繁榮,在一般公眾之間引起了空前的投資熱潮,其中不乏乘著投資熱盲目上市的企業(yè)。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企業(yè)倒閉,特別是1932年發(fā)生的Kreuger事件,引起了對保護不參與經營的股東利益的重視。股價大暴跌后其仍以高債券利率和分紅率維持高度評價;Kreuger自己編制財務報表,根據(jù)報表數(shù)據(jù)偽造賬簿。
該事件成了強制審計的巨大推動力(NYSE、聯(lián)邦證券法規(guī))?!?933年聯(lián)邦證券法》要求發(fā)行證券的公司必須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包括財務報表在內的上市申請書,接受事前審查,而且申請書中包括的財務報表必須有公認會計師的審計證明?!?934年聯(lián)邦證券交易法》規(guī)定,證券上市的公司必須向SEC提交包括財務報表在內的有價證券報告,報告中包括的財務報表必須有公認會計師的審計證明。
2、1938年“羅賓斯公司審計案件”: 催生了審計標準的誕生。1938年美國紐約州的麥克森·羅賓斯藥材公司突然宣布倒閉。在經濟蕭條時期,股份公司的倒閉本來習以為常。然而,該公司的倒閉,卻使得“報刊以聳人聽聞的手法來對待這件案子”。究其原因,是因為該案涉及到審計程序中的一系列問題。
1938年初,長期貸款給羅賓斯藥材公司的湯普森公司,在審核羅賓斯藥材公司財務報表時發(fā)現(xiàn)兩個疑問:一是羅賓斯藥材公司的制藥原料部門原是個盈利率較高的部門,但還不得不依靠公司管理者重新調集資金進行再投資;二是公司董事會曾開會決議要求公司減少存貨金額。但到1938年底,公司存貨反而增加100萬美元。湯普森公司立即表示,在沒有查明這兩個疑問之前,不再予以貸款,調查發(fā)現(xiàn)該公司在經營的十余年中,每年都聘請了美國著名的普賴斯·沃特豪斯會計師事務所對該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審定。對該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發(fā)表了“正確、適當”等無保留的審計意見。調查人員對該公司1937年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進行了重新審核。結果發(fā)現(xiàn)1,907.5萬美元的資產是虛構的;虛假的銷售收入和毛利分別達到1,820萬美元和180萬美元。
羅賓斯藥材公司的案件,不但加速了美國公認審計準則的發(fā)展,同時還為建立起現(xiàn)代美國審計的基本模式、在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基礎上的抽樣審計奠定了基礎。
(三)20世紀六十年代以后的民間審計,2001年安然公司破產案件:后安然時代外部監(jiān)管模式的確立。美國安然公司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公司,在《財富》500強中排名第7,連續(xù)6年被《財富》雜志評為“最富創(chuàng)新能力”。但在2001年11月1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安然公司前任財務主管法斯托涉嫌作假賬,引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之后,公司股價大幅下跌。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被迫向紐約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這一事件,被稱之為美國經濟界的“9.11”。考察安然走向破產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安然的失敗.不僅僅是安然公司經營的大失敗,同時也是美國會計、審計的大失敗。
安然事件后,美國的審計改革主要焦點集中在如何改進審計的獨立性上。布什總統(tǒng)2002年3月7日和7月9日的講話,以及美國參眾兩院于2002年7月24日通過的《2002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也對審計改革問題作了重點考慮。2002年7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標志著民間機構主宰會計審計準則制定和沿用了100多年的行業(yè)自律時代的終結,從法律層面上正式確立了“后安然時代”的外部監(jiān)管模式。
三、小結
審計案例研究,歷來是審計理論界最為重視的研究課題之一。這不僅因為每一重大審計案例的發(fā)生,會對社會經濟造成一定的沖擊,而且在每一個重大審計案例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審計理論問題。幾乎每一個重大審計案例的發(fā)生,都會對審計理論與實務界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認真研究每一個重大審計案例,尋找其理論根源與對策或許能夠汲取一些有益的經驗教訓。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靜.審計案例與模擬實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王光遠,黃京菁.審計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劉漢平.美國安然事件后的會計審計改革[J].中國農業(yè)會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