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燕秋
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了,語文課堂的面貌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語文教學諸多關系的處理和把握上,有時存在著“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例如重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卻有所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教師反而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課堂教學中聽說訓練占據(jù)大部分時間,而“寫”卻難保有效地“擠”入課堂……
以上諸多關系中,我們不能否定某一方,但要想把雙方關系處理得恰當,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其關鍵是把握好其中的“度”。我們要找準關系雙方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力爭課堂教學諸因素適度配合、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平衡,慎防教學改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何使語文教學中的諸多因素和諧有度,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整體與部分,兩者兼顧
課文要深入研讀,要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充分挖掘文本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這顯然是新課程所反映出來的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向。但教學中每一個局部、每一個細節(jié)又都必須體現(xiàn)課文的整體。我們不能在抓字、抓句的同時忽略了文本原有的整體美感,將原本內(nèi)在緊密聯(lián)系、具有整體美感的文本割裂開來教學,過多地游離于文本之外。“單獨地列出來,敲碎了再讀”的后果就是感悟零碎,缺乏對文本整體美感及內(nèi)在邏輯的熏陶。對關鍵性問題必須在整體框架下去理解,對文章各個部分的學習,若離開了賴以生存的語境也就成了無源之水,變得空洞干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對課文進行入字入句地揣摩,又要能尊重文本的整體美感,兩者要做到有機融合,和諧統(tǒng)一。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tǒng)一
新課程改革,使我們高興地看到小學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回歸,語文教學不再是運用范疇的語文,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有些課在落實人文性的同時卻忘記了語文的工具性,忽視語言規(guī)律,削弱了語文的多重功能。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中受到人文關照;在學習、運用語言中,得到人文滋養(yǎng);把學習語言、培養(yǎng)語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統(tǒng)一起來,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三、“說”、“寫”訓練,平衡有度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就“練”這方面而言,口頭練與書面練之間也存在著失衡現(xiàn)象。一堂低年級的語文課上,在“識字寫字”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花費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說如何識記字形、掌握筆順,致使寫字成了非常精細的工藝操作,卻沒有時間讓學生真正動筆寫一寫、練一練。字是練出來的,“練”得少了,又怎么能寫出一手漂亮的硬筆字,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呢?
當然,小學生的口語能力無疑應得到訓練,并予以重視。但學習書面語言文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任務。書面表達,又怎能離得開書面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寫是重要的動手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有適量的書寫訓練,注意說與寫的平衡,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一環(huán)。
四、立足于文本,拓展有度
“語文教學要樹立一個大語文的教學理念”,在這樣的教學新理念下,我們的課堂都在較大程度上向課外作了延伸與拓展,可以聯(lián)系與課文有關的詩文、故事、格言、警句等,二者珠聯(lián)璧合、自然和諧地統(tǒng)一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使之相互補充轉(zhuǎn)化,還可以向生活拓展延伸,使生活成為語文課堂的外延。
然而,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nèi)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語言實踐主要還應該立足于課內(nèi),讓孩子充分享受與作者、文本、自我的對話,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藝術課或其他的什么課。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課、藝術課或其他什么課的拓展延伸。因此,語文的拓展延伸,也要有“度”。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是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則。
五、主體與主導,協(xié)調(diào)有度
眾所周知,主體是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是指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梢龅蕉叩耐昝澜y(tǒng)一,還真不簡單。主導過頭了,就變成了機械教學;主體太充分了,很可能就成了放羊教學。一位老師在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最后設計了一個學生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看誰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個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教師把問題拋給大家來解決。第一個孩子說了自己的理解,老師問提問者:“你對他的解答滿意了嗎?”學生答:“不滿意。”第二個孩子又給出了另一種解釋,可孩子依然“不滿意”。于是又有第三個、第四個……最終這堂課在孩子的“不滿意”中草草結(jié)束了。乍看這位老師似乎是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則由于教師的片面主導,以至于學生的學不僅難以保證正確的方向,而且課堂效率受到影響。
教學中,學生主體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教師的主導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教師的主導使學生的主體得到恰如其分、最大限度發(fā)揮。在老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隨著學生的閱讀活動由淺入深,理解層次不斷深入,愛因斯坦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科學巨人的形象也在學生的腦中逐步豐滿起來,原來“平凡”和“偉大”,并不是矛盾的。
語文教學中的這些關系即有內(nèi)在的和諧統(tǒng)一,又有外在的相輔相成,把握住每對關系的平衡,也促進了其他關系的和諧??傊?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環(huán)境等眾多復雜的因素所構(gòu)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在于和諧,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生態(tài)平衡,追求的也是和諧。只要我們努力去尋求這種平衡,教學活動就會更有效,課堂也會煥發(fā)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