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嬌
摘要針對目前職業(y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還沒有既定的模式,教師要確保信息技術教育在培養(yǎng)新型人才方面應有的作用,撰寫本文的目的,是以自己從事中學計算機教育的體會,與大家探討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邁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任務驅動興趣創(chuàng)造力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有別于其它學科的教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中學生喜歡獨立獲取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給學生留一定的創(chuàng)造空間,這樣才能真正使計算機成為他們的一個應用工具,而不會成為分階段們學習的負擔。那么,如何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這門課,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知識與技能呢?現(xiàn)結合本人的一些經驗和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1 課前備課要做到課本與計算機知識的有機結合
在課前進行詳細、周密地備課,確立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任務。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不但對教材上的知識進行探索、歸納、總結,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在計算機上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逐一驗證、演練、推敲。要使學生掌握和理解一個知識點,就必須構造出與這個知識點相對應的實例在機上演示,以使得這些枯燥知識具有可操作性,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準確性和完善性。例如在講WORD畫圖工具一節(jié)時,教師使用導入方法:利用計算機網上的播放功能將繪制好的圖形展示給學生,比如展示用畫筆中的工具繪制的一張生日賀卡,畫面雖然極為簡單,但它以圖文并茂、構圖合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這時,教師便可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并告訴大家:“等學完了這節(jié)課,你們也能畫出更精彩的賀卡”。這種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入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需要,喚起學習的內驅力。
2 提倡課堂上教學應精講多練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極強的學科,應該說上機時間占70%,理論課只占30%。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融閱讀、理解思考和觀察、驗證于一體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貫通、點撥作用,所以提倡教師只講一些難懂的、易錯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操作方法,這樣既能全面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上機實踐環(huán)節(jié)中,一些難操作、難理解的地方給學生們演示操作一遍,其它時間留給學生去摸索創(chuàng)造,教師在機房來回巡視,加強個別學生的輔導工作。這樣的學習效果往往比學生從頭到尾在教師安排、監(jiān)視下完成好得多。
3 任務驅動,以任務促教學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在信息技術課中, “任務驅動”并不是簡單的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每節(jié)課、每個活動中要設計一個個小任務,把教學內容貫穿在 任務中 ,那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掌握了你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強,具有信息時代特點的課程,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xiàn)“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要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并在過程中 獲得整個知識的框架與脈絡,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任務”設計要考慮年齡階段的心智發(fā)展水平、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文化知識、認識能力、年齡和興趣等特點,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等原則。對于新授知識或一些較難的“任務”,教師最好能進行操作演練或者給出清晰、詳細的操作指引,使學生能夠成功地完成“任務”。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之間的差異,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還要注意個別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的統(tǒng)一,對于個別的“任務”,可以讓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完成本學習模塊知識的意義建構,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組協(xié)作學習,教師要注意啟發(fā)、誘導,把生活任務或主題引向深入,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
4 用多種方法、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在信息技術課起始課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習興趣。比如學習Flash動畫制作軟件,讓學生做相應主題的作品,如:獻禮“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有了這樣的情境,帶著這樣的目標,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
(2)發(fā)揮“特長生”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在教學中,讓有信息技術特長的學生當“小老師”,這些“小老師”經過鍛煉都可以有模有樣充當教師的有力助手,沒有被選中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努力增強自己的技能,這樣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間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傳授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開展信息技術課程興趣小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小組開展活動的內容可以是利用學校淘汰下的計算機硬件設備組裝電腦、用計算機編排打印校報墻報、設計賀卡、設計學校網站、參加比賽等。如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成立硬件興趣小組和軟件興趣小組。
5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思維的精華,是引發(fā)創(chuàng)造活動的前導。學習計算機是為了應用,在應用中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應用中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學習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在用中加深理解,把計算機變成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充分地利用這些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順利地掌握計算機知識,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強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輔助講解、交流討論、作品展示幾個環(huán)節(jié)給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6培養(yǎng)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在Internet上進行沖浪,會使學生在學習、感受高新技術的同時“遍知天下事”,是件大好事。但由于網上存在“諸多不宜”的網頁、上網費用較高等原因致使少數學?!巴W卻步”。在機房里的網絡教學,可以派教師定時將Internet網上部分需要學生瀏覽的信息下載,形成虛擬網。教學中讓學生在虛擬網上沖浪,這樣做既安全又省錢。追蹤新技術是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要特點之一,教學中不但要追蹤新技術,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那種認為“中學生信息技術教學不能趕潮流,只要教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總之,職中信息技術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呈現(xiàn)為“雙向互動”是一個理想的境界。一是師與生互動,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法使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要求能與學生達成共識;教師的教學情感與學生產生共鳴,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引起學生的“共振”。二是教與學互動,即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呼應,教師的教學行為目的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相呼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即行為表現(xiàn)、效果表現(xiàn)和心理表現(xiàn)能獲得教師的關注和積極反應。三是情與智互動,即整個教學過程始終體現(xiàn)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和共同發(fā)展,以非智力因素的能動作用開發(fā)激活學生的智力,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獲得充分的智力支持。同時又以智力的發(fā)展、教學目標的成功實現(xiàn)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學習意志,形成情與智相輔相成和諧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