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支華
摘要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注重內化的過程,而閱讀是語文學習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左右,功利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大行其道,學生缺乏了課外閱讀的動力。要改善現有的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我們就要著力在理念、興趣、組織方式、評價等四個方面著手,促進個性化的課外閱讀教學模式的和諧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課外閱讀對話個性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注重內化的過程,強調人類文明的傳承,強調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閱讀是語文學習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高爾基曾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备璧乱苍岬健白x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談話”。凡是有思想的人都對閱讀竭力推崇。
什么是閱讀呢?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就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積累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教育學者王繼坤先生在《現代閱讀學教程》中認為:“閱讀是閱讀主體對讀物的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的復雜的心智過程,是現代文明社會人們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動,是人們從事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泵绹男睦碚Z言學家Goodman提出:“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猜謎游戲(a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包含思想和語言的相互作用過程?!盙oodman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認知和言語交際的過程,它要求讀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閱讀技能,領會作者通過語言這一抽象符號所要表達的意圖,從而使這些靜態(tài)符號帶上更多的人文個性色彩,達到與作者的思想共鳴。從林林總總的相關表述中我們發(fā)現,閱讀少不了閱讀對象的主觀地、能動性地參與。這就使閱讀具有了很強的個性特色。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語言文學材料可以實現六個“獲得”:(1)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寫作材料;(2)獲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觀點可供思索和立意;(3)獲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獲得認識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會觀察、會思考;(5)獲得表達方法,布局謀篇、鋪陳比興有所借鑒;(6)獲得語匯有了語言積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應是包括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民主的、和諧的、個性化的交流對話過程。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對話中才能得以實現,作者的意圖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得以彰顯,而讀者的思想脈動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得以張揚。閱讀就是多重對話,對話的結論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對話這一過程。
但由于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左右,我們的閱讀教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功利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大行其道。這種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系統化、簡約化、標準化,功利化,學生在處理閱讀材料時,無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征和情感意蘊,而是一味偏重于藝術手法的歸納、寫作特點的總結、中心思想的分析,段落層次的劃分,學生的閱讀個性蕩然無存,整個閱讀過程味同嚼蠟。功利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壓縮了學生閱讀的時間,箝制了學生閱讀的空間,拘限了學生閱讀的權限,剝奪了學生閱讀的個性,而標準化、統一化的流水線式評價模式又讓學生喪失了閱讀的個性,失去了最真的理解,最終演變成為考試而讀書,為高分而揣摩,去異求同的畸形的閱讀模式。夾縫中艱難生存的課外閱讀就更難有生存的空間了。學生缺乏了課外閱讀的動力,即使有閱讀行為,也是僅限于消遣,或為考試積累些資本。
其實,課外閱讀對語文的學習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鏈。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促進文化的傳遞,開拓個體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構建良好和諧的精神家園。要改善現有的閱讀教學的現狀,我們就要著力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促進個性化的課外閱讀教學模式的和諧良性發(fā)展。具體可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 理念先行,尊重個性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么,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應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閱讀也就應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閱讀,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想使課外閱讀良性發(fā)展,教師首先要有明晰的意識,那就是閱讀的目的是尊重個性,寬容異議,關注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關注學生的個人感悟與體驗。如果本末倒置,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以標準的答案代替豐富的體驗,那么課外閱讀的所有樂趣就被程式化的強加剝奪得一干二凈了。
2 激發(fā)興趣,張揚個性
在課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在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尊重學生的認知學習規(guī)律,以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采用豐富多彩的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從而使課外閱讀走向良性循環(huán)。
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引出與課文同類型的文章或片段,引導學生課后主動尋找賞析;組織學生朗誦自己喜愛的文章片段、詩詞、散文等;每周安排一到兩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集中自由閱讀,創(chuàng)設良好閱讀氛圍;與學生共同討論選擇適合中學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作品,制訂學期閱讀書目;適當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yè)負擔,給予學生一定的彈性閱讀時間;課堂上朗誦精彩片斷、展示形象圖畫、鑒賞影視作品、介紹成語典故等誘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學生養(yǎng)成 “閱讀未始,計劃先行”、持之以恒的良好閱讀習慣;指導學生用朗讀法、誦讀法、精讀法、速讀法、讀書筆記法等多種方法閱讀作品,提高閱讀的實效性;舉辦“閱讀沙龍”,舉辦讀書報告會,給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等。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教師要注意:學生沒有閱讀興趣,就沒有后續(xù)的閱讀活動;學生閱讀時沒有閱讀的個性,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閱讀也就失去了動力。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于學生閱讀中的點滴體會給予尊重與寬容,并積極為他們創(chuàng)設交流的平臺,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找到閱讀的真諦。
3 合作探究,發(fā)展個性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表明: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進行對話,這是一次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閱讀不僅是一個靜態(tài)的瀏覽思索品味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交流共享激蕩的過程。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學生個體的靜態(tài)的閱讀固然可以讓學生獲得許多體悟,但這種體悟可能是粗淺的、不全面的,教師還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學生集體交流討論,使閱讀更上一個新臺階。所以,課外閱讀教學中,在尊重學生閱讀個性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集體的智慧大放光彩,這既是對個性化閱讀的有效的補充,也是對后續(xù)的個性化閱讀的促進發(fā)展。只有成功的閱讀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在群體中暢述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產生情感的激蕩,在合作中體會閱讀的樂趣,只有如此才能讓個性化閱讀真正落到實處。
4 合理評價,促進個性
激勵學生持續(xù)課外閱讀的最佳方法就是建立合理的評估機制。評估機制是重要的教育手段?!缎抡n程標準》對學生的評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圍繞這三個“有利于”,針對課外閱讀的特點,教師可以先在學生中調查摸底,了解學生對評價的看法與意見,然后與學生共同商議,制定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行之有效的評估方案,以便于學生心中有桿“秤”。對照這套評估方案,學生也能進行自我評價,自覺調整,使激勵作用落地實處。如班級共同選定書目,制訂讀書計劃,然后可以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就同一部作品暢談自己的讀書體會,并采用辯論的方式,讓學生交流見解,共擷閱讀的果實,最后可用集體表決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評選五星級“讀書之星”。競爭機制的引進,可以極大地推動學生的閱讀熱情。班級還可借助于成長記錄袋,根據學生閱讀的質與量,共同評選“每月之星”、“學期之星”。評價的目的不是對學生的學習定性品評,而是讓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閱讀中來,讓個性在閱讀中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否則學生的所謂的課外閱讀只是機械地敷衍了事。
總而言之,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機械地、標準化地、統一地閱讀只能是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學生的閱讀插上個性的翅膀,讓閱讀自由飛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