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張繼宏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從而導致其學校德育也存在著諸多差異。透過這種差異分析,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到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借鑒國外經(jīng)驗,從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的學校德育。
關鍵詞學校德育中西方比較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296-01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社會領域的急劇變遷,引發(fā)出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學校道德教育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課題。通過中西方學校德育的差異分析,找出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借鑒西方先進的德育經(jīng)驗,這對于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西方學校德育的差異分析
(一)德育概念上的差異
“德育”,顧名思義,是“道德教育”的簡稱。西方國家的“德育”的確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國則認為這只是狹義的德育,廣義的德育則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還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們知道,人類最初的道德規(guī)范同其他社會意識方面的規(guī)范是渾然一體,融于習俗之中的。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為“習俗教育”,也即“社會意識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會隨著生產領域及社會生活領域的分化,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化,渾然一體的社會意識漸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此相應,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從社會意識教育中獨立出來,與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國則不然。我國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種社會意識,近代社會意識雖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傳統(tǒng)影響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
(二)德育內容上的差異
應該肯定,中西方學校德育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但其側重點不同。相對來說,中國重視家庭倫理教育,而西方重視社會公德教育,產生這種差別是因為雙方的社會結構不同。
在中國,“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別突出,而“社會”意識卻很淡薄,人們往往把“社會”等同于“國家”或“家庭”,甚至把“家”與“國”也等同起來。家庭生活道德規(guī)范與社會生活道德規(guī)范相通而融為一體,因此,中國德育的內容中家庭倫理成分多一些,“家庭倫理外化”、“社會公德弱化”現(xiàn)象也比較嚴重,而西方社會中個人和團體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們特別重視社會公德教育。
(三)德育方法上的差異
我國有著悠久的德育傳統(tǒng)。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學校德育比較重視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道德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并強調學生自身的“內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較常用說服教育、榜樣示范、情感陶冶等。而西方社會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嚴等價值觀的影響,在認知發(fā)展道德教育理論、存在主義道德教育理論、人本主義道德教育理論等指導下,更加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養(yǎng),從而比較推崇道德討論、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德育方法。
二、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一)合理界定“德育”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擴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納入進來,這對以上各方面的實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確立、政治覺悟的提高、心理的發(fā)展各屬于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與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如教育實踐中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被冠以“品德問題”處理,不但無效,反而有害。相對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較深入,理論建樹也比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卻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們混為一談,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論建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此外,我國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國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這也不利于我國與西方國家進行交流和對話,不利于我們充分地從西方國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經(jīng)驗教訓。
(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華
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繁衍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無論是海內外新儒家,還是阿爾多諾·湯因比、赫爾曼·卜爾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們都認為這種道德文化能夠促進國家乃至世界的健康發(fā)展。新儒學的勃興,除了本身在理論上進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統(tǒng)的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香港地區(qū)、臺灣地區(qū)“亞洲四小龍”的經(jīng)濟騰飛,從而使新儒家在論證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對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起促進作用時,獲得了最有利的證明。新儒學思想由海外波及國內,并同國內新儒學思想彼此呼應而風靡全國,歸根結底也是因為順應了國內改革開放、振興經(jīng)濟的大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把儒家經(jīng)典作為幼兒道德啟蒙教材,可見儒家道德文化在人們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睞并有重振雄風之勢。
(三)吸收和借鑒當代西方德育理論、方法、模式
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xiàn)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jīng)營方式、管理方式?!蔽鞣降赖挛幕械膬?yōu)秀成分無疑是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們應當積極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結構和民族道德心理結構中去。吸收和借鑒西方道德中對我們有用之處,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穩(wěn)固的德育體系。
當代西方學者在對道德教育現(xiàn)象進行微觀研究時提出了許多道德教育理論,如存在主義道德教育理論、認知發(fā)展道德教育理論、人本主義道德教育理論、體諒關心道德教育理論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設計出具體的操作模式。例如柯爾伯格等人主張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道德討論以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的逐步提高;麥克菲爾、諾丁斯等人主張尊重兒童人格,引導他們設身處地地去體諒他人、學會關心,動之以情地開展道德教育;紐曼設計的社會行動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作用于事物、影響他人和開展公務活動的能力。
總之,當今學校德育的重心應從單純傳授系統(tǒng)的道德知識和訓練良好道德行為習慣轉向注重培養(yǎng)適應當代價值多元特點的道德判斷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為能力,從重視直接的道德教學轉向強調間接的道德教育,從封閉的學科性教材轉向開放的情景性教材,從以教師的教導、說服、勸誡為主轉向以學生的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社會實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