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春
[摘 要]以價值為中心重構哲學即哲學的價值論轉向是當代哲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論證:當代人的實踐需要要求凸顯價值,重建信仰;哲學形態(tài)自身演變發(fā)展過程中,認識論哲學的終結;實證主義、分析哲學等當代哲學主要派別的理論困境。這三個方面,可以認為是價值論轉向的實踐根據(jù)、歷史根據(jù)與理論根據(jù)。
[關鍵詞]哲學轉向 價值論 實踐根據(jù) 歷史根據(jù) 理論根據(jù)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解釋世界”是哲學家用知識論的方式對人與世界關系做出認識,進行認識論的構架;而“改變世界”的實質,在于能動地創(chuàng)造世界,是對世界理想圖景的主體性描繪與價值論創(chuàng)構。“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是馬克思針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辯哲學家們只是用理論的方式解釋哲學的“舊”哲學觀而做出的一種理論批判,馬克思堅持用實踐論的哲學觀取代認識論的哲學觀,堅持從人們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世界出發(fā)去思考、提煉、創(chuàng)造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觀,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xiàn)了哲學使命由“武器的批判”向“批判的武器”的轉換。反思馬克思對“新”哲學觀功能的精辟論斷,其中所折射的理論價值對當代哲學建設仍然具有啟示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代表著一種關系人類命運的價值哲學,他的“實踐”是人類依托自己的價值理想對現(xiàn)有狀態(tài)的改造”。[2]馬克思的批判對象是西方近代以來“認識論轉向”的思辨哲學,其目的在于以實踐為中介,實現(xiàn)哲學由 “認識論”向“實踐論”轉向。而“價值范疇同實踐范疇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一定意義上說實踐范疇是理解全部價值范疇的深刻基礎?!盵3]這是由實踐的本質決定的,它內在的包含著人的主體性這一根本要素,而主體性及其能動性實現(xiàn),則是理解價值本質的理論基點。
哲學的價值論轉向,指的是“價值問題在哲學研究中的凸顯,以及由此引起的哲學研究視界的轉換?!盵4]審視當代哲學存在的境遇,提出當代哲學的主題是價值論問題,有其基于時代實踐精神需要的、哲學形態(tài)自身內在生成要求的、當代哲學主要思潮、學派存在境遇和發(fā)展命運之使然的三重根據(jù),在本文中,分別概括為價值論轉向的實踐根據(jù)、歷史根據(jù)和理論根據(jù)。
一、哲學價值論轉向的實踐根據(jù)
當代人類實踐活動的特征,一方面是現(xiàn)代科學的迅捷發(fā)展給人們創(chuàng)造了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成果,并且,科技的進步也在事實上提升了人的實踐能力,使人的認識視野得到了極大拓展,而技術的進步,又為人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世界,提供了強有利的技術支持。由此而產(chǎn)生的影響是人類在必然王國面前自由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現(xiàn),人的工具理性價值被認同乃至被張揚。另一方面,則是生態(tài)危機、信仰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的凸現(xiàn),人的情感復雜性、需求多樣性被技術機械性、物質單向性銷蝕與吞并,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境域在所謂社會化的狂潮中成為人的異己性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友誼為冷漠和戰(zhàn)爭所取代……馮平先生曾撰文指出:“當代人類社會面臨著一系列重大問題,工業(yè)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的人類生存狀況的根本性變化問題,經(jīng)濟全球化引發(fā)的不同群體、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交流與合作問題信仰的多元化問題,道德標準相對主義與意義空虛和價值危機問題在這種種危機的底層蘊含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價值問題?!盵5]其言可謂一語中的,揭示了當代人類實踐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甚至危機。這些問題可以從哲學層面進一步概括為:當代人所占有的形而下的物質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而對形而上的精神生活的追求熱情卻越來越冷漠。因而,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要擔當起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哲學使命,則不僅要不斷改變人的物質生活的內容,更要善于創(chuàng)造出體貼人心、體現(xiàn)人生和人類存在意義的價值世界的精神財富。一言以蔽之,不斷深化對人的價值世界的改造仍然是21世紀哲學的根本問題!
二、哲學價值論轉向的歷史根據(jù)
哲學具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具有自己以“本體”問題為主要特征的理論形態(tài),哲學自身有其獨立特行的演變發(fā)展規(guī)律,構成了一個區(qū)別于其他各種物質文化現(xiàn)象的“智慧”形態(tài)。哲學形態(tài)自身的演變發(fā)展大致呈現(xiàn)為“本體論哲學”、“實踐論哲學”、“語言分析哲學”等幾個具有先后更替關系的歷史形態(tài)。這些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被描述為,“首先,哲學家們思索這個世界,接著,他們反思認識這兒世界的方式,最后,他們轉向注意表達這種認識的媒介。這似乎就是哲學的歷史進程?!盵6]就認識論哲學而言,“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被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提出之日起,他的發(fā)展就已經(jīng)獲取了完全的意義”,[7]即通過對主體與客體,經(jīng)驗與知覺,思維與想象,理論與實踐等一系列矛盾關系范疇的分析而實現(xiàn)哲學自身在世界觀 、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性的實現(xiàn),使近代哲學必然地要由認識論問題轉向對認識的目的、意義等一系列前提性問題的思考和追問中去,亦即認識論之后哲學形態(tài)必然地要在思考“意義”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凡。就中國傳統(tǒng)哲學而言,其自身就是一以“價值論為核心的哲學形態(tài),具有以價值融通本體,以價值融通認識和以價值融通歷史觀”[8]的特征,[7]在價值論視野下審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是解讀、進入中國傳統(tǒng)哲學境域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代化的基本要求。
三、哲學價值論轉向的理論根據(jù)
首先,以分析哲學和實證哲學為代表的當代主要哲學思潮雖暴露了“本質主義”哲學的理論悖論,但也同時形成了新的理論困境。實證主義排斥探問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所造成的理論后果,一方面是使哲學“面臨失去自己研究對象的危險”,[9]另一方面,同分析哲學一樣,在拒斥形而上學、對生活必須做出明確決定的同時,又不得不承受著人生對終極意義的思考和追問問題的拷問。這種拷問的結果致使價值哲學得以凸顯。
其次,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哲學釋義學,特別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勃興,使“生活世界”在“詩意的棲居”中得到安頓。在追索“意義”的道路上,哲學由建構體系的理性思辨中解放出來,而致力于對人的實踐世界的解讀,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這種努力,對比分析哲學和實證哲學,始終賦予哲學的世界以一種“價值關懷”的意義,在這種“意義”的沉思中,人以“在場”的形式得到“呈現(xiàn)”。這種理論致思取向,逐步恢復了哲學在人類世界中的應有地位,從正面說明了價值哲學轉向之于哲學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
[2][9]劉尚明,《哲學的價值論轉向前景》,載《哲學原理》,2006年,第3期
[3]劉小新,《當代哲學生存論探析》,載《哲學研究》,2006年,第3期
[4]馮平,《哲學的價值論轉向》,載《哲學動態(tài)》,2002年,第1期
[5]馮平,《重建價值哲學》,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5期
[6]孫正聿,《哲學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87頁
[7]趙馥潔,《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