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君
她是美國前“第一夫人”,也是美國現(xiàn)任國務(wù)卿——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這位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接近總統(tǒng)大位的女性,卻也被認為是美國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半個美國熱愛她,半個美國憎惡她。在支持者眼中,她是民權(quán)斗士、女性楷模,為追求公平與正義而從不畏縮;在反對者眼中,這是一個要全盤顛覆美國傳統(tǒng)價值的激進左派。
希拉里在1968年
1968年前的希拉里,是一個迷茫、溫和、有趣并且有一些怪異念頭的女孩,而且,她還是一個共和黨人。1968年改變了這一切。
這一年,美國的民權(quán)運動和反戰(zhàn)運動如火如荼,種族沖突導(dǎo)致的騷亂此起彼伏。
希拉里談到這一年時說:“當時感覺在美國乃至整個國際上都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深深地影響了我對事物的看法。”
1968年4月,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袖馬丁·路德·金遇刺。希拉里的室友回憶說,希拉里聽到這個消息幾乎崩潰,她滿臉淚水地用書包拍打墻壁,并且高叫“我再也受不了了”。然后,她組織了學(xué)校兩天的抗議活動。
這一年的夏天,對于共和黨越來越懷疑的希拉里,同時觀摩了兩個黨的黨代會。
在共和黨的黨代會上,落敗的總統(tǒng)參選人洛克菲勒參議員,因為其反越戰(zhàn)的立場,受到排擠和奚落。這讓希拉里確定她將離開共和黨。她說,她不能接受這種不寬容。
在這個夏天,希拉里和朋友很認真地探討在美國發(fā)生革命的可能性,盡管結(jié)論是否定的,但希拉里已經(jīng)認定,要改造這個社會,就必須進入體制,掌握權(quán)力。她的友人回憶說:“對她來說,這不是理論上的談?wù)摚娴南嘈潘梢該碛袡?quán)力。”
男人身后的女人
1975年10月11日,希拉里和克林頓在阿肯色州結(jié)婚。5年后,他們唯一的女兒切爾西出世。以前曾有人問希拉里是否體驗過她所盼望的“幸福的生活方式”,她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在與比爾·克林頓相愛時?!?/p>
比克林頓早一年畢業(yè)的希拉里,很快就受到民主黨的關(guān)注,被招攬進國會參加對尼克松總統(tǒng)“水門事件”的調(diào)查工作。一些民主黨人當時就看好希拉里的政治前途,并且希望她繼續(xù)留在華盛頓,為國會工作。
但是,希拉里最終決定跟隨丈夫返回阿肯色家鄉(xiāng)。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選擇了聽從我的心靈,而不是我的頭腦?!?/p>
希拉里在31歲時就成為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此后維持了這一頭銜12年。
而在保守的南方,希拉里始終是個異類。她沒有留在家中做全職主婦。她是所在的律師所的第一位女律師,也是第一位女合伙人。她甚至在結(jié)婚后保留娘家的姓氏,她還只生一個孩子。在克林頓成為總統(tǒng)前,她的收入一直超過丈夫。
隨著克林頓登上全國政治舞臺,這種另類的特質(zhì)給希拉里帶來艱難的挑戰(zhàn)。希拉里首次遭遇到個人形象的危機,是她在克林頓競選總統(tǒng)時提到,她不會做個在家烤甜餅的男人背后的小女人。這番話立即在全美招致保守派人士的狂轟濫炸。
當克林頓入主白宮之后,希拉里的政治抱負卻很快遭到重挫。1993年,希拉里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被任命主持健保改革計劃。但是,改革卻一敗涂地。她的方案不受歡迎,她的個人作風遭到抨擊,在一些場合她甚至需要穿上防彈衣。
1994年,希拉里的改革方案即便在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都未能得到通過。當年的選舉中,民主黨失去國會控制權(quán)。當時的輿論均認為,希拉里的健保改革是禍首之一。
這一次打擊之后,希拉里被迫蟄伏。但是,很快她又因為克林頓的丑聞而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線中。
正是這種多年的作為公共人物的生活,把希拉里從一個充滿同情心、直言無畏、風趣幽默的人,變得步步設(shè)防、謹小慎微。
大學(xué)同學(xué)、曾經(jīng)在克林頓政府擔任司法部總顧問的阿奇森說,她相信希拉里從那時起才開始從丈夫的影子里走出來,并且隨著選舉進程變得越來越放松,展現(xiàn)出她原來那些個人特質(zhì)。
教科書般的選戰(zhàn)
歷史卻不一定會給希拉里足夠的時間來重新找回自我。在很多人看來,希拉里在進入?yún)⒆h院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精心為競選總統(tǒng)布局。2004年,希拉里與當年反對其健保改革方案的主要對手、前國會議長金里奇共同提出新的健保改革方案,這被認為是有意與保守派修好,以便為未來的總統(tǒng)選舉爭取選票。
同時,希拉里投票支持授權(quán)布什對伊拉克開戰(zhàn),也廣受黨內(nèi)支持者指責。希拉里卻拒絕就此道歉。相反,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她在國家安全議題上一直采取強硬路線,塑造自己在國防議題上的強悍形象。
競選中的主要對手奧巴馬更進一步映襯出希拉里的這種形象。
用奧巴馬的話來說,希拉里打的是一場“同樣老式、傳統(tǒng)的華盛頓特區(qū)風格的有如教科書般的選戰(zhàn)”。他抨擊說,希拉里的選戰(zhàn)充滿算計和回避,“說著美國人民想聽的話,而不是他們應(yīng)該聽的?!?/p>
但是,在支持者看來,希拉里并沒有放棄當年的理想?!都~約時報》記者拜伊在一篇長文中為希拉里辯解說,克林頓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以“第三條路線”的理念贏得選舉,其中除了勝選的功利性考慮外,的確也代表了克林頓對于自由主義運動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受挫的反省,希望放棄當年的激進立場,回歸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而希拉里正是這一政治思考的繼承者。
希拉里卻很難破解加在她身上的咒語。她擁有其他所有參選人都不具有的高知名度,這為她的競選帶來便利,卻也帶來弊端。根據(jù)一項調(diào)查,在所有參選人中,希拉里占據(jù)其中所有報道的17%,遠遠超過其他參選人。其中,只有27%的報道對她有正面態(tài)度,38%為負面態(tài)度。
《時代》總編哈爾培林承認,媒體對于她的確采取了不同的標準?!爱斚@锓稿e時,媒體會將之放大50倍。這不是一個公平的競賽。”
很多民意調(diào)查都顯示,在選民中,支持與反對希拉里的人總是一樣多,而希拉里獲得支持度似乎永遠都不能超過一半。分析人士也相信,希拉里已經(jīng)在公眾眼中存在了至少15年,這種印象早已成型,難以改變。
雖然希拉里在總統(tǒng)選舉中敗給了奧巴馬,但令她安慰的是,她在女性選民中獲得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超過其他所有參選人。畢竟,在很多美國女性眼中,希拉里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向天歌摘自《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