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振 張玉銀 任玉華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或特發(fā)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易復發(fā),治療困難。2004年9月至2008年2月鄧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對47例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使用中西藥結合保留灌腸治療,療效較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齡23~71歲,平均47.3歲,病程5個月~13年。均有反復發(fā)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糞便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yǎng)陰性,均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排除腸道其他疾病。
1.2 診斷依據 腹瀉、腹痛、粘液便或粘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癥狀。結腸鏡檢查黏膜水腫、血性滲出、糜爛、多發(fā)性片狀或點狀潰瘍等病變。糞便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未見腸道致病菌;血白細胞增多,不同程度貧血,血沉增快。參照2000年成都會議標準確診[1]。
1.3 治療方法 辯證分型灌腸:①脾腎兩虛證常用茯苓、補骨脂、制乳沒、黃芪、五倍子、木香等;②濕熱證常用白頭翁、黃柏、蒲公英、黃連、敗醬、地榆等;③血瘀證常用丹皮、白芨、槐花、三七、云南白藥、血竭等。水浸泡2 h,煎2次,濃縮至100~150 ml,降溫至36℃~38℃,加入思密達9 g,柳氮磺胺吡啶(SASP)2 g,混勻后保留灌腸。灌藥前排空大便,取左側胸膝臥位,直腸病變導管插入10~15 cm,乙狀結腸以上病變插入15~30 cm并抬高臀部,左右側臥交替各20 min,4w為1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基本消失,舌脈象基本恢復正常。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規(guī)檢查3次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在2級以上,舌脈象基本恢復正常,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大便常規(guī)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在3個以下;好轉:臨床主要癥狀改善1級以上,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下;大便常規(guī)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在5個左右;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2 結果
以治療3個月時間定為近期療效判定時間,臨床治愈21例,占44.7%;顯效15例,占31.9%,有效6例,占12.8%,無效4例,占8.5%,總有效率91.5%。3例炎性息肉患者經治療息肉消失,病情較輕者一般1個療程即愈,重者2~3個療程多治愈或顯效。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食物、遺傳及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2]。病變主要局限于結腸黏膜,以潰瘍?yōu)橹?中醫(yī)屬“痢疾”、“泄瀉”、“腸風”、“下利”等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發(fā)病與脾密切相關,感受外邪或情志不調而損傷脾胃,脾虛及腎,導致脾失健運,傳導失司,引起氣機阻滯,清濁不分,腸絡受損,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蘊結大腸,腑氣不利、氣血凝滯,血腐肉敗而罹患本病?!毒霸廊珪份d:“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若飲食失節(jié),起居不時,以至脾胃受傷,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以直、結的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yōu)橹?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結腸,癥狀以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或里急后重為主,多伴納差、腹脹、神疲乏力,反復發(fā)作、經久難愈,病程長者可認為結腸癌之癌前病變。
治療以調理氣血、清熱化濕、健脾益氣為原則,中藥組方以清熱解毒、健脾固本、消腫止痛、化腐生肌為主,藥性、藥量的選用隨病情適當調整,做到祛瘀不傷正、補正不留瘀[3]。脾腎兩虛證中茯苓、補骨脂健脾補腎止瀉,木香行氣止痛,黃芪補氣升陽、祛毒生肌,五倍子澀腸止瀉,合用可補腎納氣、行氣止瀉。濕熱證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黃連燥濕厚腸;黃柏瀉下焦?jié)駸?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合用可清熱利濕、解毒化瘀。血瘀證中云南白藥解膿去毒,活血化瘀,瀉熱止痛,消炎滅菌;白芨消腫生肌,可保護黏膜并促其再生,有止血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之功效;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合用可活血化瘀、消腫生肌。
所合用西藥柳氮磺胺吡啶在結腸分解為5舶被水楊酸磺胺嘧啶,5舶被水楊酸滯留在結腸上皮而發(fā)揮作用,參與抑制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抑制抗體白三烯和前列腺素合成,消除氧自由基,消弱炎癥因子對結腸黏膜的作用,減輕炎癥。思密達能加強消化道黏膜屏障,促進上皮再生,加速病變黏膜修復,且對病毒、細菌有較強的固定、抑制作用。結合應用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協同作用,能標本兼顧,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
保留灌腸可使高濃度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促進腸黏膜吸收,消腫抗炎,改善微循環(huán),促使?jié)冇细纳莆⒀h(huán)[4],藥物經直腸靜脈叢吸收可減少肝臟首過效應,避免了胃酸消化液對藥物的影響,并可解除腸痙攣,抑制腸蠕動,促進凝血和調節(jié)平滑肌張力等,提高療效及縮短療程。灌腸時間以早晚為佳,藥液溫度36℃~38℃,其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較長,效果較好,本組有效率91.5%。
本法簡便實用,安全可靠,總有效率較高,適于臨床推廣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胃腸病學,2001,6(1):5659.
[2] 張德正.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與分析.中國現代醫(yī)生,2007,45(8):3789.
[3] 王常松.中醫(yī)辨治潰瘍性結腸炎淺識.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6,20(1):45.
[4] 陳寶坤.中西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5例.中國肛腸病雜志,2001,2(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