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波 苗紅軍 王 玥
摘要: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地震保險制度最發(fā)達的國家。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經(jīng)歷了建立的前期準備、正式建立和修改與完善三個變遷階段。介紹了現(xiàn)行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中保險覆蓋范圍、損失的賠付范圍和保險索賠支付辦法、參保方法、保險費率、保險金額、保險索賠支付金額限制、再保險、責任準備金的相關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剖析了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和面臨的一系列挑戰(zhàn)。
關鍵詞:地震災害;地震保險;日本;居民戶
中圖分類號:F84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098-03
日本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地震多發(fā)國家。世界上10%的地震發(fā)生在日本,6級以上的地震有20%發(fā)生在日本群島附近。地震給日本帶來巨大損失的同時,也促進了日本地震保險制度的快速發(fā)展。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地震保險制度最發(fā)達的國家。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是日本地震保險制度的主體,探索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對于了解整個日本地震保險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變遷
(一)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建立的前期準備
1880年橫濱大地震的影響使日本成立了地震協(xié)會以對地震發(fā)生進行科學研究。1891年歧阜大地震的影響使日本成立了帝國地震調(diào)查委員會以對木質建筑的抗震能力進行調(diào)研。與此同時,社會各界逐步對建立地震保險制度的探索主要有:(1)1878年保羅瑪?shù)俳ㄗh在日本實施類似于德國公共保險制度的全國強制性的保險體制;(2)1934年商業(yè)和產(chǎn)業(yè)部提供地震保險制度草案主張強制性地把地震保險作為火災保險的附加保險;(3)1944年實施的戰(zhàn)時特殊非壽險保險法;(4)福井地震后的地震保險法案,主張把地震保險作為火災保險的強制附加保險;(5)1952年保險產(chǎn)業(yè)部門對地震保險制度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這些探索以失敗告終,但為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的正式建立打下基礎。
(二)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的正式建立
1964年新滹7.5級地震造成的損失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建立地震保險制度的關注。1965年保險委員會提交了關于地震保險的報告,后來對其進一步具體化。1966年,日本官方先后頒布了《地震保險法》、《地震保險法實施法令》、《關于實施地震保險法的規(guī)定》等法律文件,標志著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正式建立。
(三)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的修改與完善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地震保險制度建立后發(fā)生的數(shù)次大地震使居民戶對地震保險的需求逐步多樣化。為了應對這些變化,日本在1972—2008年間對1966年建立的地震保險制度先后進行了15次修訂和完善,其中修訂和完善的內(nèi)容涉及到保險范圍、被保險的對象、賠付的前提條件、保險索賠的支付比例、在火災保險中的附加比例、可保數(shù)量范圍、參保的方法和種類、再保險體制、對單次地震保險索賠總額的限制、費率10個方面的內(nèi)容。
二、現(xiàn)行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內(nèi)容
(一)保險覆蓋范圍
居民戶保險覆蓋范圍包括:居民居住的房屋及其動產(chǎn),其中建筑物要全部或者部分用于居住,動產(chǎn)主要包括家具、設施和衣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寶石、準寶石、諾貝爾獎牌、珍珠、書法繪畫作品、珊瑚、琥珀、象牙、景泰藍瓷器、古董、藝術品等單價超過30萬日元的資產(chǎn)不在被保險范圍內(nèi)。
(二)損失的賠付范圍和保險索賠支付辦法
居民戶地震保險僅對直接或者間接由于地震引起的火災、掩埋、洪水、火山噴發(fā)、海嘯而造成的損失進行賠付。根據(jù)損失程度把損失分成全損、半損和部分損失,對于不同損失實行不同的保險賠付辦法,具體情況下頁見表1。
(三)參保方法
居民戶地震保險自動地附加在災保險的保單中。
(四)保險費率
居民戶地震保險實施差別費率,費率包括基本費率、折扣費率和長期合同費率,具體情況下頁見表2。
(五)保險金額
居民戶地震保險的保險金額為火災保險契約金額的30%~50%,對建筑物的最高保險金額不超過5 000萬日元,對動產(chǎn)的保險金額不超過1 000萬日元。
(六)保險索賠支付金額限制
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對保險索賠金額作了限定。2008年4月,單次地震保險索賠支付限額是5.5萬億日元[1]。
(七)再保險
居民戶地震再保險在保險公司和政府之間同時實施。這一方面是由于私人保險公司很難單獨承擔地震風險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是克服私人保險公司僅僅考慮短期保險收支平衡的弊端,以實現(xiàn)對地震風險長期化的穩(wěn)定管理。保單持有人把保費繳納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全額向再保險公司分保,再保險公司把其中一部分責任向私人保險公司進行再保險,把其中一部分責任向日本政府進行再保險。整個再保險的流程見圖1。
再保險的實施涉及到居民戶地震保險中保險公司和政府的責任分擔。對于一次地震后的保險金索賠額,日本地震再保險公司與政府各自的責任分擔和責任限度在日本地震保險法的實施法令和實施規(guī)則中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2008年4月規(guī)定的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理賠責任見圖2。
(八)責任準備金
保險公司和政府除了必要的費用開支外要把被保險人繳納的保險費作為責任準備金累積起來以應對將來發(fā)生的地震災害。累積的責任準備金的投資收益也作為責任準備金進行累積。責任準備金的投資要更多地考慮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所以累積的責任準備金限投資于銀行儲蓄、國債、公共債券和企業(yè)債券等。
三、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
(一)居民戶地震保險能夠在應對地震災害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居民戶地震保險在應對日本地震災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截至2007年3月末(2006-2007財政年度),日本居民戶地震的總合同件數(shù)超過了1 100萬件,保險規(guī)模約為1 390億日元,占到了財產(chǎn)保險比重的1.6%[2]。居民戶地震保險有效地減輕了被保險人災后重建的經(jīng)濟負擔。
(二)多層再保險體制有利于分擔居民戶地震保險風險
居民戶地震再保險體制通過三個合約把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政府三個不同主體之間的責任進行劃分,使居民戶地震保險的風險分散化,這對于促進居民戶地震保險供給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政府在居民戶地震保險中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在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中,日本政府充當了有限的直接責任人的角色。適當?shù)恼巧欣跍p輕居民戶地震保險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這在促進居民戶地震保險供給增加的同時也誘導了其需求的增加。
(四)限額保險和差別費率推動了居民戶地震保險的發(fā)展
地震風險造成的損失數(shù)額往往超過單個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地震風險不符合非壽險的大數(shù)定理原則,地震風險在保險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逆向選擇問題,這使地震風險很難成為可保風險。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日本通過調(diào)研對不同地震級別區(qū)域、不同類型的建筑物實施差別費率,而且規(guī)定了居民戶地震保險的最高賠付限額。這有力地推動了居民戶地震保險供求關系的變化,促進了居民戶地震保險的發(fā)展。
(五)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成功運作的前提
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運行不僅有法可依,而且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不斷對相關法律進行修訂和完善。
四、日本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
(一)降低保險費率
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建立之初人們通過比較地震保險費率和火災保險費率來呼吁降低居民戶地震保險費率。從目前來看,民眾還沒有認識到地震保險費率和火災保險費率之間存在差別的客觀必然性。降低費率意味著要么政府承擔更大的風險,要么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二)提高賠付數(shù)額
居民戶地震保險賠付數(shù)額已經(jīng)提高了若干次,但是賠付數(shù)額的限制和完全賠付的需要之間還存在著沖突。持續(xù)提高賠付額度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三)簡化保險體系
居民戶地震保險體制日益復雜容易使保單持有人產(chǎn)生誤解。因此,簡化居民戶地震保險體系可能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出于方便的考慮,一些人主張把居民戶地震保險從附加保險中分離出來單獨運作。至于什么時候對居民戶地震保險單獨運作比較合適仍然是將來需要慎重考慮的一個問題[3]。
(四)擴大居民戶地震保險覆蓋面
居民戶地震保險覆蓋面擴大需要提高人們的地震保險意識,需要通過對住宅區(qū)地震危險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家庭財產(chǎn)的地震危險度等的評價來進一步制定合理的差別費率[4]。
(五)抗震防災技術能力的提升
為了進一步提升抗震防災技術能力,居民戶地震保險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強諸如對地震風險的評估,做好地震的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完善地震損害風險評估體系,加強對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技術研究和應用等一系列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