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怡
“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想象是創(chuàng)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在閱讀教學中,我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一、通過聯(lián)想創(chuàng)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yōu)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tài)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
二、深入內心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和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進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作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的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fā)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為垃圾的稻草。學生因此而悟道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后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闭Z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伴L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的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的“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的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fā)生在講究禮節(jié)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同學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符合原詩。第三位同學由詩作聯(lián)想到古人的禮節(jié),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fā)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 都為絕妙詞?!笔裁唇小敖庾x“?“解讀” 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英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作者單位:河北省晉州市職業(yè)技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