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Lindstrom
世界最受尊敬的營銷大師之一,他曾為包括麥當勞、寶潔、雀巢、微軟、迪斯尼等企業(yè)提供咨詢服務(wù)。
他最新的著作《買》已經(jīng)由湛廬文化策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馬克已經(jīng)等不及開張的時間了,他為這一天整夜難眠。臥室里全是他的蘋果收藏品,作為一個忠實的蘋果信徒,他即將前往悉尼的一家新開的蘋果店。他從加利福尼亞飛到悉尼,這不是他奔赴蘋果店的首次旅程。悉尼店的特別之處在于這是蘋果的第四十家分店,這些信徒到底想得到什么呢?答案是“一件T恤”??
這是種巧合,還是種諷刺呢?蘋果悉尼店開張的這天是國際青年節(jié)的前一周,你可以比較一下聚在悉尼數(shù)以千計的蘋果信徒和天主教徒們。天主教徒們認為自己是朝圣者,蘋果信徒們把自己看作是忠誠的消費者。這僅僅是文字的差別嗎?兩隊人馬同樣被自己的虔誠的信念驅(qū)動。蘋果信徒們欣喜的是,將出品一款特別的iPod作為2008國際青年節(jié)的紀念。
那么,宗教和品牌之間有聯(lián)系嗎?馬克悉尼之旅的動力和天主教徒朝圣的動力相同嗎?
困惑 品牌信徒已被討論多年,從哈雷摩托車信徒,到日本年輕一代的Hello Kitty推崇者(其中之一甚至擁有超過12,000款Hello Kitty 產(chǎn)品),還有愛爾蘭的健力士(Guinness)黑啤酒愛好者。品牌和宗教的追隨者竟是如此相似,一些品牌可以成為信仰,同時帶走一大批信徒。
證據(jù) 這一問題的答案,我追尋了四年。但與其開始一項傳統(tǒng)的市場調(diào)研,使用問卷調(diào)查數(shù)千消費者,我更傾向于不采用大樣本的方法,而是用非量化的方法探究消費者的想法。2004年起,我請教了神經(jīng)科學專家,采用腦掃描技術(shù)探究神經(jīng)營銷學方案,結(jié)合神經(jīng)科學和營銷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招募了數(shù)百名基督教徒作為志愿者。本研究的目標是用神經(jīng)科學檢測基督教徒的大腦,判定基督徒受到宗教刺激時和受到品牌刺激時候,大腦活動的區(qū)域是否一致。
與大部分定量或定性的研究相比,神經(jīng)營銷學研究并不能短時間完成。我們從開始研究、計劃測試步驟的時候,光是完成對志愿者的大腦掃描就用了六個月。購買行為研究基于大腦核磁共振研究,以探究做出購買這一行為的原因,以及消費欲望的形成。
判斷品牌和宗教的聯(lián)系是這項研究的一個關(guān)鍵點。三個月后,我看到了令人驚訝的測試結(jié)果,我的懷疑得到了驗證,基督教的信徒在受到信仰的觸動后,和品牌信徒受到品牌刺激后大腦活動的區(qū)域相同。
因素 首先,一個清晰的使命是宗教的基礎(chǔ)。這個使命能夠鼓舞人們做出偉大的舉動,使人堅定不移。它是如何轉(zhuǎn)化為品牌呢?歐萊雅在它的品牌使命中提供了線索:“我們出售希望”。1982年蘋果的品牌使命是:“人類是世界變革的創(chuàng)造者,他高于體制和組織,絕不是他們的附庸?!薄@就是品牌創(chuàng)造使命的例子。二十多年來,它越來越鮮活地引導著企業(yè),成為企業(yè)前行的動力。
接下來是歸屬感,特百惠(Tupperware)、哈雷、樂高玩具(LEGO) 和蘋果有何相同之處?他們都是一個組織,一旦成為樂高的信徒,終生都是。我從十二歲起就是樂高的忠誠消費者。樂高不大宣傳,而是讓它的消費者們?nèi)タ诙鄠?。沒有這些消費者,就沒有樂高。
從競爭對手那里可以獲得動力嗎?想想,踢足球時沒有對手,就像是百事失去了對手可口可樂。一個品牌的敵人,或是競爭對手,是動力來源之一。鮮有品牌會為競爭對手做廣告,然而法國的一位小說家曾說,“競爭對手的反面就是你?!焙诎字譃槠放谱龀隽硕x,然而很少有品牌能認識到競爭對手對自己的貢獻,正是這些敵人塑造了你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