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縣級廣播電臺要做好對農節(jié)目,必須把單位內部采編播人員、基層廣播站的組稿員和社會上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整合起來,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使農村欄目成為當地最有人氣的品牌節(jié)目。
采編播人員要轉變作風,成為農民的貼心人。目前,縣級臺的采編播人員大多來自學校,文化素質、業(yè)務能力較強,但對農業(yè)、農村了解甚少,對農民的感情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強化他們對農業(yè)、農村的了解,加深對農民的感情,首先應讓他們拉近與農民的距離,補充有關農業(yè)、農村的知識,夯實業(yè)務基礎。
瓦房店廣播電視臺(局)領導因地制宜,要求采編播人員“腳步走出去,心靈沉下來”,徹底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寫作文風。他們?yōu)椴删幉ト藛T創(chuàng)造條件,采編播人員也自覺行動,走出電臺,到農村去,到農民中去,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yǎng)。去年中的整整九個月,從春耕到秋收,從秋收到隆冬,記者、編輯和主持人,一撥一撥地上山下鄉(xiāng),深入瓦房店23個鄉(xiāng)鎮(zhèn),走到農民身邊,了解發(fā)生在他們周圍的大小事情。這種深入一線“抓活魚”的做法初戰(zhàn)告捷,節(jié)目一下子就活了起來。去年8月,臺里新開辦的《新農村》欄目,正是得益于這種做法。10分鐘的農村報道,全面關注農村新氣象、新風貌、新措施、新辦法、新觀念、新經驗,注重在“實用”上下功夫,努力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把農民最急需的信息送到他們手中,節(jié)目具有地域特色、頻率特色。一年中,我們關注過農民工、留守兒童,關注過暴風雪中大棚被壓塌的農民,并推出系列報道,深得聽眾的喜愛。
編織好信息網,讓鄉(xiāng)鎮(zhèn)廣播站組稿員成為縣級臺的耳目和得力助手。近年來,由于專業(yè)新聞隊伍的壯大,薪酬實行按勞付酬,許多編輯熱衷于自己寫稿,不愿意為通訊員編稿做嫁衣,造成基層通訊員隊伍的嚴重流失。有些年輕編輯甚至在網上東摘西抄一些遠離“三農”的東西,制作的節(jié)目因缺少本地的、鮮活的、實用的題材,傷了農民聽眾的心,造成聽眾大量流失。這是縣級臺身在農村卻辦不好農業(yè)節(jié)目的一大瓶頸。對此,瓦房店廣播電視臺改變工作作風,在各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鄉(xiāng)村廣播站,每個鄉(xiāng)村廣播站設有固定的組稿員,每個組稿員又網絡著一批通訊員,這些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最了解農民的心理,也最能反映農民的心聲。這個信息網的建立既節(jié)約了時間、縮短了流程、提高了效率,也彰顯了廣播媒體的力量。比如,去年3月和7月《鄉(xiāng)村大地》欄目中報道的“土地發(fā)包和承包征地補償中遇到的矛盾”和“惠農資金落實不到位”以及后來播出的“特困群體沒有得到公正待遇”等節(jié)目,都是鄉(xiāng)村廣播站組稿員提供的稿件。這些稿件反映的問題一經播出,立即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鄉(xiāng)村廣播站組稿員的設立不僅擴充和豐富了稿源,而且起到了下情上達、傾聽農民呼聲、安撫民心、疏導情緒、化解矛盾的作用。由于節(jié)目的貼近性,廣播的收聽率大幅提升,《鄉(xiāng)村大地》欄目也因此被評為年度“最受歡迎的欄目”。
把話筒交給農民,讓他們互相傾吐心聲和交流經驗。廣播最忠誠的聽眾是參與節(jié)目的聽眾。縣級臺通過吸收農民參與節(jié)目,吸引農民關心廣播,提高廣播節(jié)目的人氣,有利于培養(yǎng)農民收聽廣播的習慣。
瓦房店廣播電視臺在自愿報名的農村聽眾中,選出一些人做通訊員,然后進一步篩選,設立“緊密”型分子,讓他們每天把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大事小事講給我們聽,我們從中選擇有新聞性、故事性、典型性的事件組織稿件,編發(fā)《老農說新聞》。老農來自田間地頭,講的是身邊事,內容鮮活;語言根植黑土地,充滿泥土的芳香?!耙骑L易俗過春節(jié)”“鄉(xiāng)間六合彩有所抬頭”“春耕備耕莫等閑”等都是通訊員關注的話題,實現了從“我播——你聽”到“你聽——我播”的實質性轉變,廣大農民從新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傳播者,提升了自我的“參與意識”。這種轉變,調動了農民收聽廣播的積極性,他們現在愿意聽廣播、喜歡聽廣播了。(作者單位:瓦房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