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摘 要: 食物名稱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喻義。對比它們的喻義差異,在翻譯英漢習語中的食物詞匯時,可采用直譯法、替換翻譯法、意譯法三種不同的翻譯方式,從而有效地傳遞習語的文化信息,避免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
關(guān)鍵詞: 英漢 食物 喻義差異 習語翻譯
人類生存離不開食物,因此在人類發(fā)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食物也逐漸被賦予除充饑果腹及維持人類生存之外的其他含義,并由此衍生出許多和食物有關(guān)的習語。然而,由于任何一個國家的食物都與該國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有緊密聯(lián)系,因此在英漢語中食物名稱及其習語顯示了不同民俗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下不同的文化喻義。
一、食物詞語的英漢比較
同漢語一樣,英語也常用食物來喻義。但由于中西方飲食習慣和風俗的差異,兩種語言對食物的喻義既存在異曲同工之處,也不乏大相徑庭之處。
1.詞義相近。在很多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方面,人類思維往往都表現(xiàn)出認知經(jīng)驗上的共性。所以,盡管英漢兩種語言不同,但它們中有些食物詞語所包含的文化含意卻驚人地相似。比如英漢語都用酸葡萄(sour grapes)來代表因得不到而受指責貶低的東西。英語中的fat和漢語中的“肥肉”也都表示“優(yōu)厚的”,“有利可圖的”之意:a fat job(肥缺)。另外,英語中的pepper和漢語中的“辣椒”也都象征“尖刻、辛辣”。例如a pepper speech(尖刻的發(fā)言),a pepper satire(辛辣的諷刺文章)等,在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筆下,《紅樓夢》中“鳳辣子”就被翻譯成peppercorn。而在比喻某人“頭發(fā)變白”時,英漢語也都用鹽(salt)來形容,例如:Experience has salted his hair.(世事經(jīng)歷使他兩鬢堆霜)。
2.語義懸殊。語義懸殊指的是有些食物詞語在英漢語中雖然字面意義相同,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和不同的語言土壤,其隱含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迥然相異。比如漢語中的“醋”指“在男女關(guān)系上心懷嫉妒”,而英文中的vinegar則含有“尖酸、刻薄、乖戾”之意:The smile couldnt disguise the vinegar in her voice.(她的笑容無法掩飾她尖刻的語氣)。又如英語中的oil含有“熬夜”的喻義:to burn the midnight oil(開夜車,熬夜);而“油”在漢語中則與此意無關(guān),如“油嘴滑舌”、“油腔滑調(diào)”、“油頭粉面”、“油水”、“添油加醋”等。當用egg來指人時,英語中并不無褒貶,如old egg(老家伙),He is a very good egg.(他是個好家伙);而在漢語中“壞蛋”、“笨蛋”、“混蛋”、“糊涂蛋”等則含貶義。
3.語義空缺。在歐洲,小麥、大麥和燕麥是主要的谷物。小麥主要是用來制作面包,所以面包成了英語國家傳統(tǒng)主食,另外輔之以黃油、果醬和奶酪等,因此英語中和bread,butter,cheese等相連的習語比比皆是;而漢語民族則大部分以米飯(rice)為主食,因此漢語中常用“米”、“飯”來比喻和形容。飲食習慣和風俗文化的不同導致某些詞匯在一種文化里有特定的聯(lián)想意思,但在另一種文化里卻缺少相對應(yīng)的表達方式。試看下例:
He earns his bread by working in a restaurant.他靠在餐館工作賺錢謀生。
英語習慣用bread來指代“生計”或“謀生之道”:bread and butter指“生活來源,賴以謀生的東西”,bread winner指“掙錢養(yǎng)家的人”,out of bread表示“失業(yè)”,to make ones bread意指“謀生”。又如butter up本意是涂黃油,后轉(zhuǎn)義為奉承某人:
He began to butter up the boss in hope of being given a better job.他開始奉承老板希望能得到一個好一點的工作。
作為英語民族主要的奶制品之一,cheese常用來形容大人物或十分重要的人物,如:
John wanted to be the big cheese in the city.約翰希望能成為城里的大人物。
而漢語中則有“大鍋飯”、“粗茶淡飯”、“生米煮成熟飯”、“炒冷飯”、“鐵飯碗”、“灌米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英語中沒有的表達方式。
二、英漢食物詞語喻義差異的原因
不同文化中食物詞語喻義的差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
1.風俗習慣和傳說掌故。獨特的風俗習慣是造成該語言所特有習語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the carrot and the stick(胡蘿卜加大棒),意為“軟硬兼施,威脅利誘”,來自靠驢馬運輸?shù)臅r代,當驢子中途停下來時,主人就用(stick)棒子抽打驢子,同時拿胡蘿卜來引誘它,驢子被棒子驅(qū)趕,又想吃胡蘿卜,就不得不按主人的意圖前行。又如:couch potatoes形容那些整日沉溺于電視的電視迷。在當今電視時代,他們坐在沙發(fā)上,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不耽誤節(jié)目,邊吃邊看電視吃著土豆條,因為土豆是西方主食之一。再如:in apple-pie order表示“將物品排列得井井有條”,來自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婦女做蘋果餡餅時,總是把切得整整齊齊的蘋果片放在面粉里,排列得井井有序。
漢語中“吃醋”的含義則來自唐朝。傳說房玄齡懼內(nèi),唐太宗賜給他兩名美女,但夫人不許他接受,于是唐太宗派人給房夫人送來一壺“毒酒”,說要是不接受美女就得喝下“毒酒”,房夫人毫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一壺醋,皇帝和她開了一個玩笑,于是“吃醋”的含義由此而來。
2.文學作品。由于深受基督教影響,英語中有大量習語來源于《圣經(jīng)》,例如:grapes of wrath(騷動的原因,憤怒和暴力的根源);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庶之地,魚米之鄉(xiāng));the salt of the earth(社會中堅,高尚的人);Adams apple(喉結(jié));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賣原則,因小失大)等都來自其中。cakes and ale(吃喝玩樂,物質(zhì)享受)語出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Dost thou think,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你以為你自己道德高尚,人家便不能喝酒取樂了嗎?
漢語中用“青梅”或“青梅竹馬”指代“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來自詩人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痹~人李清照也在《點絳唇》中有同樣的表達方式:“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绷曊Z“不為五斗米折腰”在漢語中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不為利祿所動,出自《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三、英漢習語中事物名詞的翻譯
把源語的全部信息輸入譯語的同時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是翻譯的最終目的所在。英漢習語中由于承載了各自國家和民族的民俗國情、地理風貌、歷史掌故、風俗習慣、文學作品,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特別注意調(diào)和形似與神似、字里與字外、本國和異域之間的等效與平衡。對于喻體、喻義和形象相近的習語,可以采取直譯的方式;對于喻體不同、喻義相同,可采取替換形象的譯法;而對于英漢喻義相差較大的,則可以用意譯或變換譯法。
1.直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食物名詞的喻義大致相同或相似,為了忠實于原文,可對此采取直譯,保留原文形象,如: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a sesame stalk puts forth blossoms notch by notch,higher and higher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蘋果,醫(yī)生遠離我
as like as two peas像兩顆豌豆一樣
pie in the sky天上掉餡餅
fish in trouble waters渾水摸魚
eat a ducks egg吃鴨蛋,得零分
2.替換翻譯法。當相同的喻義被賦予到不同語言的不同食品身上時,可以采用在譯文中尋找具有相似喻義的習語或詞語:
雨后春筍just like mushroom
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
some prefer turnips and others pears青菜蘿卜各有所愛
hot potato燙手山芋
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魚米之鄉(xiāng)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或a land of olive oil and honey
粗茶淡飯bread and water
豆腐渣工程jelly-built project
灌米湯butter sb. up
3.意譯法。如果直譯和替換翻譯法都不能準確傳達習語中食物詞的喻義,則可采用意譯法,忽略原文承載的文化信息,而傳達給讀者原文暗含的意義。
put oil on the waters平息風波
as cool as a cucumber冷靜
in the soup在困境中
an old salt 老練的水手
青梅竹馬the games of childhood/ the period when boy or girl grew up together
a storm in a teacup小題大做
play gooseberry 當電燈泡
a hard nut to crack難解決的問題,難以對付的人
return to ones muttons言歸正傳
吃大鍋飯eat from the same big pot
總之,英漢語中的食物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有獨特的極其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對這些聯(lián)想意義的深入比較與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與把握這些詞匯所蘊涵文化信息,避免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而是有利于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更好地傳達其深層含義。
參考文獻:
[1]何善芬.英漢語言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莊和誠.英語習語探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