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仁
語文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要陣地,它的實現(xiàn)是由一個個教和學的活動組成的。參與這些活動的除了教師、教材外,還應(yīng)該有學生。因為只有它,才是“認識的主體”,只有它的“自身實踐”,才能有直接經(jīng)驗或間接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那么,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可獨霸課堂,而應(yīng)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自身實踐”。我的理解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做事”。
做什么“事”呢?做語文的事,即“聽、說、讀、寫、議論、思考……”能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事。就是說,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大可放開手腳: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自己說;學生能讀的,讓學生自己讀;學生能寫的,讓學生自己寫;學生能想的,讓學生自己想……更進一步,即使有些學生“不太會做”的,也應(yīng)該使其在教師的指導、點撥、組織、調(diào)控下去“學著做”,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下面,請看鄭美玲老師執(zhí)教的《給巴特勒的信》(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7—8期,有改動)的兩個教學片段:
師:(板書課題)法國作家雨果曾就文學名著《悲慘世界》能否發(fā)表問題,給編輯寫一封信,這封信簡短至極,只有一個問號。編輯回了一封信,這封信也簡短至極,同學們猜一猜,怎么回?
生(紛紛):一個感嘆號!
師:好,同學們非常聰明,那么,今天我們學習雨果的另一封信《給巴特勒的信》,我們試著把這封信緊縮到只有兩句話。同學們行嗎?
生(紛紛):行。
師:那好,請同學們速讀原文,看誰讀得快,說得準。開始!
(學生速讀,教師個別指導)
師:同學們讀完了,下面試一試。
生1:我覺得雨果用了很多優(yōu)美語句去贊美圓明園……
師:哦,贊美圓明園(板書),很好!有哪些語句呢?
生2(搶答):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
生3:第3段中“請您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
生4: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結(jié)晶……
(生紛紛舉手朗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準確,從字音、節(jié)奏、語調(diào)到選擇的句子都很準確,可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贊美圓明園??墒沁@樣,完整了嗎?
生(討論片刻):不完整,還有罵了兩個侵略者!(生笑)
師:用一個“罵”字,對,但不雅,我們換個詞。
生:詛咒、詛罵、批評……諷刺……
師:好!諷刺侵略者,準確了。我們再找一下,哪幾個段落分別體現(xiàn)這兩個內(nèi)容呢?
生:1-4段贊美圓明園,5-10段諷刺侵略者……
師:很好!我們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給文章分出段落層次……
……
分析段落層次,理解文章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朗讀、概括、表達能力,這一些都是語文課堂里常做的事。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是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即使有些老師想讓同學試一下,卻因為它們有點難,同學一時回答不合老師的“預(yù)期”要求而放棄,最終由老師“包辦”。而案例中鄭老師用一個巧妙的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引導學生速讀、默讀、個別朗讀,在讀中引導學生抽取關(guān)鍵信息,最終不著痕跡地完成了預(yù)期目標。這就是學生能讀的,應(yīng)讓學生讀;學生能想的,應(yīng)讓學生自己想;學生能說的,應(yīng)讓學生自己說。
請繼續(xù)看鄭老師的課:
師:剛才分出了段落層次,但好像第二部分有一個問題:作者又用了哪些語句來表達“諷刺”的?你認為最能表達這種感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1: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
師:我怎么覺得這位女同學讀的語氣有點怪。你覺得應(yīng)讀出什么感情?
生1:諷刺語氣。
生2:還應(yīng)該有一點蔑視的語氣。
師:那該怎么讀呢?哪個同學愿意試一下?
生3(朗讀):(很有諷刺意味)
師:很好!這樣讀,諷刺、輕蔑都有了,我聽了有點怕?。ㄉΓ┛墒牵@是什么寫法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生3:正話反說……反語。
生4:這樣說很委婉,又嘲諷對方,反正挺聰明的。
師:你們說的,很有價值。我們不妨歸納一下“反語諷刺,何等智慧”。除了此句,還有嗎?
生(繼續(xù)讀文章,評點)……
朗讀,大部分學生會,要朗讀好,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寫法,品味語言的妙處,并做出自己的評點,對初中生來說,就有點難了。因而,大部分老師都以“講解法”包辦了這件事。而鄭老師卻放開手腳,讓學生思考討論,自己去說,自己去評??梢哉f,既更好地完成了預(yù)期的教學目標,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認識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身的實踐”中獲得了屬于自己的體驗。這就是即使學生“不太會想,不太會做”的,也應(yīng)該在教師指導、點撥、調(diào)控、組織下“學著做”,因為這“做”的本身,學生就進步了。
縱觀兩個教學片段,我們發(fā)現(xiàn):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yīng)該“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做事”,而不是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知識的接收者。這樣,學生才會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