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燁 蔣春艷 張 川 周美玲
摘要總結了花生莖腐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危害特點,并提出了防治對策,以期為花生莖腐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花生莖腐?。喊l(fā)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6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5739(2009)16-0136-01
花生是福建省第三大作物,也是油用與食用兼用型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1萬公頃。龍巖市種植花生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1200hm2,總產4500t,大部分用來加工濕烤咸酥花生。據(jù)文獻顯示,莖腐病的主要發(fā)生地為北方,但是近幾年,隨著南方花生栽培面積的擴大,重茬地增多,花生莖腐病在龍巖市的發(fā)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為保證花生生產的順利進行,做好花生莖腐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莖腐病的病原
花生莖腐病(Diplodiagossypma(Cke)MeGuire&Cooper.;)俗稱爛脖子、掐脖子、爛腳病,真菌半知菌亞門類色二孢屬,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分生孢子器散生或集生,球形或燒瓶形,在寄主表皮下埋生,成熟后暴露。孢子器暗褐至黑色,單腔壁厚,有一乳頭狀突出口。病菌菌絲生長適溫為23~35℃,有耐干燥和水浸特點。田間采集病株在室外貯放226d.在室內存放869d,病菌仍具侵染能力。培養(yǎng)菌絲體在水浸243d情況下,致病力無變化。
2發(fā)生規(guī)律
莖腐病病菌主要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混入土雜肥中越冬,也可以粘附在種莢和種仁上越冬,借風雨或農事操作而傳播,從寄主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莖腐病發(fā)生流行同天氣、種子、栽培管理和品種抗性等因素有密切關系。花生幼苗在出土前即可感病,病菌常從子葉或幼根侵入植株,受害子葉呈黑褐色,發(fā)展引起基部組織腐爛,擴展環(huán)繞莖基,使地上部萎蔫枯死;潮濕時,病部產生密集黑色小突起,表皮易剝落,纖維組織外露;干燥時病部凹陷,最后全株枯死。收獲期若雨水多,種莢未充分曬干就入庫,或入庫后保管不善造成種莢發(fā)霉,種子生活力降低,種子帶菌率增加,播種后易發(fā)??;連作地,土壤結構和肥力差的地塊,或施用帶病殘體的土雜肥,發(fā)病較重;春花生較夏花生發(fā)病重,早播春花生較遲播的發(fā)病重。
3危害特點
莖腐病的發(fā)病部位主要在第1對分生處或根莖的中上部。幼苗期首先侵染子葉,使2片子葉發(fā)生黑褐色腐爛,然后侵染接近地面的莖基部或地下的根莖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病斑,逐漸擴成大斑塊,呈黑色,并繞莖四周擴展成一環(huán)形病斑,使維管束腐爛。成株感病初期,地上部葉色變午間葉柄下垂,復葉閉合,早晨復原,但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葉柄全部萎蔫。在天氣干旱的情況下褐色枯死,在陰雨天,病株腐爛變色。苗期病株從癥狀出現(xiàn)到死亡約3~4d,其他生育期,從出現(xiàn)癥狀到死亡約10~40d。莖腐病發(fā)生在整個大田生長期,田間通常表現(xiàn)在花生開花期和結果期有2次明顯的發(fā)病高峰。據(jù)觀察,在5~6月隨著溫度的升高,相對濕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發(fā)生。重病年份,發(fā)病面積甚至達50%以上。一般田塊發(fā)病率為10%左右,嚴重時成片死亡,顆粒無收,嚴重影響產量。
4防治對策
4.1物理防治
莖腐病的病原寄主范圍包括20多種植物,除花生外,還有大豆、棉花、綠豆、菜豆、甘薯等。合理輪作時應注意避開莖腐病的寄主范圍。病輕的與禾本科等非寄生作物輪作1~2年,病重的則需輪作3~4年才可有效防治?;ㄉ斋@后及時清除病殘株,并深翻,可有效減少土壤中的病菌量。
4.2保證種子質量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對種子充分曬干后安全貯藏。播前曬種和選種可減少種子帶菌量,提高花生生命活力和抗病性。
4.3化學防治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多菌靈拌種、浸種或噴霧。拌種用25%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分別按種子量的0.5%或0.3%拌種。浸種用25%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分別按種子量的1%或0.5%浸種,用水25~30kg,將藥粉在水中混合均勻再加入50kg種子浸24h,并翻動幾次,當種子將藥水完全吸干即可播種。除多菌靈外還可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防治花生莖腐病,噴霧的效果比浸種和拌種的效果差一些,但可作為預防花生苗期發(fā)病的一項補救措施。用25%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分別配制500倍液或1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在花生全苗后噴霧,在開花前再噴1次,可基本抑制該病的擴展蔓延。此外,要加強田間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5結語
近年來,由于作物栽培中的連作以及培肥地力措施被忽視等,使一些土傳病害日趨嚴重,成為生產中的重要障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