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世界的民族主義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義已日漸成為引人關注的一種民族問題現(xiàn)象。宗教民族主義和世俗的民族主義的區(qū)別在于宗教的認同是其價值皈依的載體。它憑藉共同的宗教信仰為聯(lián)系紐帶,以相似的理念為思想中心,以同一宗教的信徒為民眾基礎,推行帶有明顯政治目的的主張或政策。
關鍵詞:宗教Religion;民族Nation;正義Justice
二戰(zhàn)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現(xiàn)實政治情況,“宗教民族主義”的概念、界定及其發(fā)展變化有了新的時代內涵。
總的來說,宗教民族主義不同于世俗民族主義的關鍵在于宗教認同和宗教的某些特性。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宗教認同也是構成民族認同的核心要素之一。
宗教的目的是強調信徒的救贖;而現(xiàn)代民族主義,尤其是以民族主義思想組建的民族國家,一般以族群成員的利益和安全為宗旨。通過崇拜等方式超越世俗狀態(tài),以實現(xiàn)與宗教目標的結合。宗教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追求個體生存狀態(tài)的圓滿,而民族國家的目標是滿足人的現(xiàn)實需要,并為人提供現(xiàn)實的利益保障。
宗教因素與民族主義因素相互交融,以共同的利益指向為目標,以相近的精神價值為載體,以統(tǒng)一有組織的團體或個人行為為形式,形成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宗教運動,也不同于世俗民族主義的新現(xiàn)象,即宗教民族主義,它具有天然的多重政治認同。
宗教民族主義形成后,首先面對的是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二分基礎:在私人領域,個人持有什么樣的非政治的信仰,追求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或者是價值共同體的內部事務,社會沒有權力來干預,也不強求統(tǒng)一。但在政治公共領域,公民們在正義的原則和規(guī)范上需要擁有一致的信仰。但問題是在個人目標和公共政治道德之間,如何能夠相互調整和協(xié)調一致?比如,當宗
教民族主義背景下的個人信仰與公共正義發(fā)生沖突時,公共正義擁有優(yōu)先性怎樣說服前者并調節(jié)分歧。由此看來,宗教民族主義背景下,怎樣把價值多元化作出政治上的協(xié)調顯然已經成為迫切的課題。
宗教民族主義主體的雙重身份使他們有別于非本民族國家的信徒,同時也有別于本民族國家內部的世俗主義者,由此也把宗教民族主義運動同超越民族國家疆界的宗教運動、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世俗民族主義運動區(qū)別開來。
由于在價值觀和信仰之中潛伏著不同尋常的感情,信仰和感情,是一條無形而強大的紐帶,跨越空間的距離,組成信徒的共同體。所以宗教民族主義現(xiàn)象一旦爆發(fā),往往表現(xiàn)得十分激烈。
有學者指出:“宗教民族主義在促成社會整合,解釋行為和目標使之具有合法性以及社會動員方面都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對社會政治生活和秩序有巨大的建構或解構能量。”如我們所知,宗教信仰和民族認同作為一種紐帶,它本身并不會直接導致集體行動;只有當特殊事件發(fā)生、觸及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引發(fā)其不滿和怨憤時,早先分散的信徒對神的忠誠、個人對民族命運的關切和熱愛,才會轉化人們對于社會運動的集體狂熱,以宗教民族主義的方式,把神圣感召和世俗利益寫在綱領上,通過賦予斗爭以宗教意義,把非理性行為合理化。
宗教民族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其成因是基于現(xiàn)實的社會利益矛盾,因而是政治性的、社會性的,只不過采取了取徑于宗教的方式。有學者敏銳地指出,“與世俗民族主義者相同,宗教民族主義者有特定的利益訴求,不同的是,宗教民族主義者以宗教價值觀為標準尺度,來批判和否定社會現(xiàn)狀,同時描繪其理想的社會制度;他們還以宗教的方式表達不滿和愿望,并求助于“神”來對抗和超越世俗權力的權威?!?/p>
從政治哲學的視域來看,宗教民族主義在正義問題上并不都是理性的和寬容的,和現(xiàn)實中的普世價值并不全能達成重疊共識。二者在關于善的價值觀發(fā)生分歧的時候,互相沖突的價值觀很少主動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很難在正義問題上自
動達成一致。要調和二者的矛盾,首先需要它們普遍地接受善優(yōu)先于正當性權利這樣一個公共理念。在傳統(tǒng)社會中,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世紀,政治上的正當性權利是從價值上的善推演出來的,善優(yōu)先于正當,一個正當?shù)男袨?必定是一個善的行為,善制約著正當?shù)幕疽?guī)范。然而,由于在傳統(tǒng)社會中因為價值的分歧和利益的分化而不斷產生宗教和民族沖突?,F(xiàn)實社會中,正當性權利就從各種被尊重的價值中離析出來。但是,正當性權利并不能獨立于各種價值,且很難在各種價值之間保持中立,所以無法在價值多元性的格局中起到平衡的作用。而善優(yōu)先于正當性權利,與價值中立性聯(lián)系在一起。
現(xiàn)實中,正當性權利和善之間的優(yōu)先權競爭,并沒有達成共識,二者的矛盾和分歧與普遍認可的社會普世理念交織纏繞在一起。而這一點正是探察宗教民族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關鍵。善的特殊理念需要預設,因為它和人性和人類自我的關懷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善對人的預設是一個“自然人”的觀念。“自然人”擁有道德能力是與價值有關的善觀念的能力。要消解宗教民族主義的消極影響,就首先需要在政治哲學層面對正當性權利和善之間的優(yōu)先權競爭作出實質性的解答。
宗教民族主義者在追求目的的過程中,一般都主動參與世俗政治,這使得宗教民族主義有別于純粹宗教性的運動。因此,在宗教與政治力量結合的過程中,政治的動機會改變宗教的原始面貌。這些理念一般都經過了重新解讀,以便與現(xiàn)實的政治需要和目標緊密結合。因此,與其說宗教民族主義者是宗教狂熱分子,不如說他們是可以轉化的政治力量。
對于復雜的宗教民族主義現(xiàn)象,不可能抽象地下一些價值判斷,需要深入現(xiàn)實了解其性質和規(guī)律,認識其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具體功能和影響,方能有助于研判和考量。
參考文獻:
1.牟鐘鑒.宗教在民族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 [J].新華文摘 1998.3
2.王冬麗.宗教民族主義芻議[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6.4
3.何光滬. 試論宗教與民族的關系[J]. 中國宗教.1996.04
4.李茂峰. 對民族與宗教互動關系的思考[J]. 中國宗教. 2004. 08
5.錢雪梅.宗教民族主義探析.[J]《民族研究》 2007年第4期
作者簡介:霍晉濤(1982-),男,甘肅蘭州市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政治哲學